什么叫天佑中华? 中国缺油、缺气、缺铜、缺铁,偏偏就是不缺能拿捏世界各国的稀土,还恰好掌握世界尖端的稀土提炼技术。 咱们先说说资源这事儿,确实有不少短板。石油常年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一直在 70% 以上,开车加油、工厂生产都得盯着国际油价波动。 稀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土”,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虽在地壳中总量不算稀缺,但因分布分散、提取难度大,真正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并不多。中国的稀土储量曾长期占据全球70%以上,即便经过多年开采,如今仍保持着全球30%左右的储量,且矿种齐全,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中重稀土,中国的储量和产量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这种资源优势并非偶然,更离不开后天的技术突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稀土产业还面临“挖土卖土”的困境,核心提炼技术被美、日等国垄断,只能以低价出口稀土原矿,再高价进口提炼后的稀土材料。为打破这一局面,科研人员历经多年攻关,终于掌握了“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矿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开采成本,还将稀土元素的提取纯度提升至99.99%以上,彻底改变了全球稀土产业的格局。 如今,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环节的全球占比超过90%,从智能手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电池,到航空发动机叶片、导弹制导系统,这些高精尖领域都离不开中国提炼的稀土材料。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每辆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都需要钕铁硼永磁体,而钕、镝等元素的提纯技术,中国企业已形成完整的技术壁垒,这也是为何欧美各国在推进新能源转型时,不得不依赖中国稀土供应链的核心原因。 但资源优势也需理性看待,过度开采曾导致部分地区生态受损,且稀土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战略价值需要长期规划。近年来,中国已出台多项政策规范稀土开采和出口,一方面通过环保标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加大稀土深加工技术研发,推动产业从“资源出口型”向“技术输出型”转型,让稀土资源真正成为支撑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石。从资源禀赋到技术突破,再到产业升级,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天佑中华”的资源馈赠,更彰显了中国人在困境中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