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4日批评荷兰政府没有展示出建设性态度和行动且升级全球供应链危机。 中

沈言论世界 2025-11-05 12:02:01

中国商务部4日批评荷兰政府没有展示出建设性态度和行动且升级全球供应链危机。 中国商务部在11月4日发出的表态,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的核心:荷兰政府没有展示出应有的建设性态度,反而在全球供应链危机还在持续发酵的当口,主动把自己推向了摩擦的风口浪尖。   尤其是在中美贸易关系出现缓和、局势整体趋稳的背景下,荷兰却突然挑起针对中国安世半导体的波澜,显得格外突兀。这不仅让人质疑,它究竟是在为谁抬轿,又为何在这个节点选择“单兵突进”。   商务部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在多边经贸事务中一贯主张合作共赢,强调对话解决分歧。   但荷兰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沟通预警,还在操作层面上带有明显的对抗性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荷兰此举是否是出于外部压力而“代言”某种战略意图。   毕竟,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区域。而荷兰拥有光刻机巨头ASML,作为全球技术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其政策走向自然备受关注。   但正因如此,荷兰更应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分量。在全球供应链高度依赖互信与协同的今天,任何单边、非理性的政策选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中国商务部指出,荷兰此举不仅损害了中荷两国企业的正当利益,更可能进一步扰乱本已紧张的全球芯片供应链。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这种人为制造不确定性的行为,无疑是在给困难雪上加霜。   荷兰并不是第一次在关键时刻“踩线”。早在去年,荷兰就响应个别国家的呼吁,对ASML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施加限制。   尽管当时荷兰政府一再强调“自主决策”,但从实际影响看,这种限制不仅未能带来所谓的“国家安全提升”,反倒伤及自身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   如今再度针对安世半导体发难,难免让外界质疑,荷兰是否真的考虑过自身长远利益,还是在短期压力下选择了对外释放“忠诚”的姿态。   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全球供应链中承担着稳定器的角色。面对来自个别国家的打压,中国并未采取对等报复,而是用更加积极稳健的政策,推动产业链多元化和自主可控。   这种战略定力,正是大国应有的担当。而对于荷兰来说,若真有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负责任的参与者,就应回归理性,尊重市场规则,放弃以政治手段干预正常商业行为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当前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为全球经济注入了一丝久违的稳定预期。在这样的节点上,荷兰却主动挑起新的摩擦,不仅不合时宜,更可能打乱原本正在恢复中的国际经贸节奏。   中美之间能够在分歧中寻求共识,荷兰却在此时另起炉灶,无论从经济逻辑还是外交策略来看,都是一种拙劣的“错位操作”。   当然,这一行为的背后,也反映出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某种摇摆。一方面,欧盟整体希望在中美之间维持战略自主,但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层面,却屡屡受制于外部压力,导致政策常常“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出现内部矛盾。   这种政策的左右摇摆,不仅影响了欧中合作的稳定性,也削弱了欧洲自身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话语权。   荷兰作为其中的一个缩影,其行为反映的正是欧洲在全球博弈中身份认同的模糊和战略定力的缺失。   全球供应链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无论是半导体、通信设备还是原材料,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这样的格局中,任何国家的单边行为都可能打破平衡,造成跨国企业的连锁反应。荷兰的决策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是决定其未来国际角色的关键。   如今的荷兰,像极了一枚被人为推向前线的棋子,或许它想要展示的是“独立性”,但现实中呈现出的,却是“被动性”和“随波逐流”。   回顾商务部的发言,其实已经点明了问题的本质:希望荷方不要在错误的轨道上越走越远。   因为现实早已证明,任何脱离合作与平衡的政策选择,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尤其是在全球产业格局正在重塑、国际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谁能把握住稳定与合作的大方向,谁就能在动荡中赢得先机。   所以,荷兰究竟是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参与者,还是一个被动推动局势升级的“前线卒子”?这不仅是对荷兰政府判断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国家战略眼光的拷问。   素材来源:商务部:希望荷方以负责任的态度与中方相向而行 2025-11-04 15:31·新华社

0 阅读:2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