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个15岁新兵擦大炮,埋头看瞄准镜时,突然发现,敌人阵地上出现一奇怪绿影,他一跺脚:瞄准,打!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却立下了大功! 1998 年湖南某工厂退休仪式,张典文接过退休证,台下突然有人喊 “张师傅,有您的信”。 信封泛黄,落款 “朝鲜战场苏清义”,他指尖抚过字迹,想起 1951 年那个硝烟弥漫的深秋。 拆开信,里面夹着张战地照片,15 岁的自己蹲在炮旁擦炮,苏清义站在身后笑。 这封迟到四十七年的信,牵出他从少年兵到退休工人的一生,苦与甜都在其中。 1936 年湖南临湘小山村,张典文出生那天,父亲在田里种水稻,听见哭声就往家跑。 童年时他常跟着父亲下田,却总爱趴在田埂上看村里的教书先生读书,眼里满是羡慕。 10 岁那年,村里来了支路过的部队,战士们教他唱 “保家卫国” 的歌,在他心里埋下种子。 从那时起,他总说 “长大了要当兵”,父亲笑着拍他的头:“先把书读好,才有本事报国。” 1951 年 5 月,15 岁的张典文背着书包跑到武装部,书包里装着几件换洗衣物。 “我要参军,去朝鲜打仗!” 他把书包往桌上一放,工作人员见他个头矮,劝他再等等。 他急得眼泪都快掉了,说起村里参军的后生:“他们能去,我也能!我会擦炮、会装弹,啥都能干!” 工作人员被他的执着打动,帮他填了报名表,叮嘱他 “到了部队要听班长的话”。 到了 47 军 140 师 419 团机炮连,班长苏清义见他年纪小,总把好吃的分给她。 第一次擦炮,张典文笨手笨脚,把炮布掉进炮筒,苏清义没骂他,手把手教他怎么擦。 夜里站岗,苏清义会陪他聊天,讲自己的战斗经历:“战场要守纪律,没命令绝不能乱动。” 张典文把这话记在心里,却总盼着能立个功,让远在老家的父母为他骄傲。 1951 年深秋朝鲜阵地,美军的炮弹时不时落在附近,战士们躲在掩体里待命。 这天午后,张典文奉命擦炮,擦到瞄准镜时,忍不住调焦看向敌军阵地。 突然,他发现焦土上有片绿色阴影在动,像堆积的弹药箱,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他想起苏清义说过敌军火药库常隐蔽在后方,左右看了看,战友们都在掩体里休息。 “赌一把!” 张典文咬咬牙,快速装弹、瞄准,对准那片阴影扣下扳机。 炮声震得他耳朵发鸣,硝烟散开后,敌军阵地传来连环爆炸,黑烟冲天而起。 他刚愣在原地,苏清义就跑了过来:“谁让你擅自开炮的?” 语气里满是着急。 没等他解释,通信员跑来说团部传令:“炸了敌军火药库,给张典文记二等功!” “功是功,过是过。” 教导员苏福顺说,“擅自开炮要受罚,关五天禁闭,长长记性。” 关禁闭的日子里,张典文每天都在想:要是没炸准,说不定会害了战友,以后绝不能冲动。 出来后,他主动找苏清义认错,苏清义拍着他的肩:“有冲劲是好,但纪律不能忘。” 从那以后,他训练更刻苦,装弹、瞄准的动作练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熟练得闭着眼都能做。 1952 年马良山战役,张典文已升为副班长,负责装弹发射。 战斗打响后,美军的火力很猛,他双手被炮弹壳烫得起泡,却没停下装弹的动作。 “快!再快一点!” 他咬着牙,一分钟内装了 45 发炮弹,战友们都看呆了。 战后,连长拍着他的肩:“好小子,真是好样的!” 他却笑着说:“是平时练得多。” 1953 年战争结束,张典文跟着部队回国,第一时间给家里写了信。 父亲回信说:“村里都知道你立了功,你娘天天拿着你的奖状给邻居看。” 1955 年,他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湖南一家工厂,成了一名技术员。 刚到工厂,他什么都不懂,就跟着老技术员学,每天加班到深夜,很快就成了骨干。 1960 年,张典文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李桂兰,第一次见面就跟她说了自己的战场经历。 李桂兰笑着说:“你真是个勇敢的人,以后我会好好支持你。” 婚后,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张典文总给孩子们讲战场故事,教他们要爱国、要守纪律。 孩子们长大后,都很懂事,儿子还参了军,像父亲当年一样,在部队里表现优秀。 2001 年,苏清义从外地来看他,两人坐在院子里聊了一整天,从战场聊到现在的生活。 苏清义说:“当年没看错你,你不仅是个好兵,还是个好工人、好父亲。” 张典文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朴实的坚守。 从少年参军保家卫国,到转业后敬业工作,再到晚年教育后代,他用行动诠释了责任。 他常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可在家人、战友和同事心里,他永远是那个值得尊敬的英雄。 这个平凡的老人,用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坚守责任,普通人也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信源:岳阳记忆 | 记“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张典文——岳阳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