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每天工作12小时爆火:新加坡老人的坚守,是励志还是心酸? 澳大利亚运动博主拍的视频在外网炸了!新加坡91岁老人每天工作12小时,没特殊饮食,就工作、回家睡觉,光INS点赞就快破100万,评论区吵翻了天。 外国人看完直呼离谱:这身体也太强壮了!91岁还能扛12小时工作,比年轻人还能拼,简直是“活着的传奇”。但不少新加坡人却觉得丢脸,觉得老人这么大年纪还得打工。 其实这不是个例,在新加坡街头常能看到高龄劳动者:超市里推货的七旬阿姨,咖啡店收盘子的八旬大爷,HDB楼下值班的银发保安,早就不是新鲜事。 为啥会这样?核心是新加坡的现实情况:老龄化严重,退休年龄已提到63岁,聘年长员工的企业还能拿政府津贴,政策鼓励老人继续工作。 再加上新加坡生活成本高,虽然有CPF公积金,但不少老人觉得养老金不够用,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干脆自己赚钱养老,独立惯了不愿伸手。 还有个关键原因,很多新加坡老人不把工作当负担。就像Netflix纪录片里87岁的云吞面师傅说的,工作让自己感到被需要,这是退休金买不来的满足感。 网友吵的本质,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有人觉得“老有所养”才正常,高龄打工是社会的无奈;有人觉得“活到老干到老”是励志,靠自己双手吃饭最体面。 之前国内也有类似讨论,有网友吐槽小区70岁保洁大爷太辛苦,结果大爷说“在家闲得慌,干活能动一动,还能赚点零花钱,挺好”。 其实不管是哪种看法,都该先搞懂背后的逻辑,今天就来掰扯掰扯,怎么看待高龄劳动者这件事: 第一,尊重个人选择。如果老人身体允许、自己愿意,工作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养生,规律作息比宅家更健康,没必要强加“可怜”的标签。 第二,看懂背后的现实。不是所有高龄工作都是“热爱”,也可能是生活所迫。评判前先了解当地政策和生活成本,别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下结论。 第三,摒弃刻板印象。别觉得“退休就该养老”,有人就喜欢忙碌的状态,有人需要通过工作实现价值,年龄从来不是定义“该做什么”的标准。 新加坡的“乐龄文化”其实很值得关注,政府把60岁以上群体叫“乐龄人士”,就是想消解“退休即无用”的偏见,让老人能继续融入社会。 反观有些地方,总觉得老人就该在家享福,把“不工作”当成孝顺的标准,却忽略了老人想被需要、想独立的心理,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了累赘。 这位91岁老人的视频之所以爆火,就是因为它戳中了大家对“老年生活”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晚年?是清闲度日还是有事可做? 其实答案没有统一标准,关键是“自主选择”和“被尊重”。有人喜欢含饴弄孙的安逸,有人偏爱忙碌充实的状态,只要是自己选的,就值得被理解。 高龄工作从来不是丢脸的事,靠劳动养活自己、实现价值,本身就很体面。而我们该做的,是少点评判多点包容,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