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导弹之所以难仿造,很大原因是用了电子管和二极管等落后技术,不少国家找不到使用这些元件的技术工人,每回看到俄罗斯用落后技术造出先进装备,不得不服俄罗斯的创造和发明。 自从俄乌冲突升级,美国牵头拉着三十多个国家搞技术围堵,欧盟的第十轮制裁直接把导弹用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和稀土材料全列进了禁运清单,连热成像摄像机这种配件都不放过。美国还直接搞起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逼着盟友一起断供,搞得全球对俄罗斯的半导体出口相较制裁前直接降了九成。 可俄罗斯军工三分之一的军事设备都得从西方进口,比如 9M727 巡航导弹的七个主要部件里,六个是美国造的,TOR-M2防空系统用的还是英国设计的振荡器,制裁一来,这些高精尖零件直接断了来源。 没法子,俄罗斯只能回头捡苏联时期的老家底,电子管和二极管这些早被行业淘汰的“老古董”就成了替代品。别小看这些玩意儿,它们的抗干扰能力简直是意外之喜。导弹突防最怕被敌方雷达干扰,那些精致的芯片一遇到强电磁信号就容易“罢工”,但电子管就像糙汉子抗揍,不管是压制性噪声还是欺骗性假目标,都很难让它失灵,这效果比专门设计抗干扰电路还实在。 更绝的是,这东西耐造还便宜,不用复杂的生产线,就算生产线被轰炸,找个小作坊说不定都能凑出零件,完全不怕被卡供应链。 但这招别人学不来,关键卡在技术工人上。俄罗斯当年继承了苏联的军工体系,就算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里不少人才跑去经商,还是留下一批会摆弄电子管的老工匠,这些手艺都是师徒口传心授的真功夫,不是大学里能学到的。现在全球的电子行业都在卷芯片制程,年轻人连电子管长啥样都未必见过,更别说把它跟导弹制导系统整合到一起了。 看看实际战场表现,Kh-101巡航导弹在制裁前还依赖西方零部件,现在换用老元件后照样精准打击目标,连美国都承认这些导弹的突防率没降多少。还有R-36M这种上世纪70年代的老导弹,翻新时没用新芯片,全靠电子管撑场面,至今还是俄罗斯核威慑的主力。美国商务部长曾吐槽,俄军被逼得从洗碗机里拆芯片用,但没说的是,那些用老元件的导弹反而更难被干扰和破解。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主动搞“复古创新”,就是制裁逼出来的生存智慧。西方本想靠断供让俄罗斯导弹生产线停摆,没想到反而帮他们解锁了老技术的新用法,还无意间造出了别人抄不来的壁垒。毕竟芯片技术花钱能买到,可会玩电子管的工人不是花钱能招来的,这种“制裁催生的绝活”,也算把被动局面玩出了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