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台湾,由于不满祖国与台湾长时间隔离,为了响应祖国和平统一的号召,于本月

飞绿说历史 2025-11-06 15:31:04

"我出生于台湾,由于不满祖国与台湾长时间隔离,为了响应祖国和平统一的号召,于本月八日上午从桃园机场起飞,九点二十八分降落在福州机场。" "当战机飞越海峡中线后,我向后座学员坦言'我们要去大陆'。那一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这是1981年国民党空军少校黄植诚驾驶美制F-5F战机回归祖国后,对记者说出的心声。   1981年5月8日这个日子,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在两岸关系史上,却因为黄植诚的选择,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节点。   说起来,这事儿其实挺戏剧性。那   天一大早,台岛桃园机场照常热闹,黄植诚穿好飞行服、戴上头盔,和后座的学员陈铭宽一起登上了F-5F战斗机。   谁都以为这又是一次平常的训练,没人料到,这架飞机的落点不是台岛的军用基地,而是福州机场。   其实黄植诚的经历并不稀奇,和台岛许多军人一样,家庭有点军旅背景,从小在台岛成长。   可他心里一直装着一个“家”的概念,这个“家”不是只有台岛的小圈子,而是整个中国。   长年看着两岸分隔,他心里别扭。   每逢家族聚会、朋友聊天,都会聊起对岸,大家都好奇大陆的变化,却总有人说得神乎其神,也有人带着点偏见,感觉两岸之间像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   黄植诚后来回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不是什么突发事件,而是日积月累的思考。   他说自己一直觉得,老百姓想的其实很简单,什么“分离”、“敌对”,说到底都是人为制造的障碍。   无论怎么说,大家的根还在一块。   尤其是到了1980年代初,台岛社会的气氛也有点变化,年轻人开始有更多想法,大家都渴望有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黄植诚为什么敢于做出这样的选择?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种决定的压力特别大。   台岛当局第一反应就是定性“叛逃”,还开了新闻发布会通报失联,社会舆论一时沸腾。   岛内的报纸、电视都在议论,有人觉得他“背叛”,有人则悄悄佩服他的勇气。   可黄植诚自己说,他只是顺着心里的声音走了一步。   他没有带任何机密资料,也没做什么危险动作,只是用行动表达了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大陆这边对黄植诚的到来也很重视,不过处理得很理智。   没有大张旗鼓宣传,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着重强调“欢迎台岛同胞回家”,给他提供了安稳的生活环境。   后来的报道也透露,黄植诚在大陆生活得挺踏实,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还经常参加一些两岸交流的活动。   他总说,自己只是做了很多人想做但没敢做的事,他希望有更多台岛同胞能够真正了解大陆的变化,别再被那些陈旧的印象蒙蔽。   其实,黄植诚事件对于两岸的影响,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那么简单。   1981年之后,两岸关系慢慢有了新的苗头。   台岛民众对大陆的真实情况也开始有了好奇心,媒体的报道多了起来。   到了1987年,台岛终于开放了民众到大陆探亲,很多人第一次有机会见到几十年未见的亲人。   这种变化,其实和黄植诚这样的先行者不无关系。   他让大家意识到,彼此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只要有人迈出第一步,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回过头看,黄植诚的选择很有代表性。   他没有什么自我牺牲的高调宣言,也没有想过要成为历史人物。   他说自己只是觉得,既然都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被人为的隔阂困住?   他不喜欢那种“互相提防、互相猜疑”的氛围,希望有一天大家能像一家人一样,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   黄植诚的经历,其实也反映了很多台岛同胞的真实想法——不愿意长期分离,更希望和平、安定的生活。   到了现在,距离黄植诚回归祖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   两岸虽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分歧和摩擦,但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已经比当年宽了许多。   越来越多台胞来大陆求学、就业、创业,大家彼此了解得也多了。   虽然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杂音,但和平统一的主流声音一直都在。   黄植诚的故事,也没有被时间遗忘,每当两岸关系有新进展,总会有人提起他当年的选择。   无论时代怎么变,两岸中国人是一家人,这种血脉和情感,谁也割不断。   黄植诚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这一点,也让无数人看到了希望。   和平统一不是口号,是大家共同的家国梦想。   只要有更多人像黄植诚一样,勇敢迈出理解和沟通的那一步,两岸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1981年,台湾王牌飞行员黄植诚驾驶650万战机投奔大陆,后来如何——搜狐网

0 阅读:4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