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

栗頿聊 2025-11-07 01:23:18

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中国高速的“亏空”。咱们国家高速建设走的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路子,简单说就是先借钱把路建起来,之后靠收通行费慢慢还。   这种模式下,在高速路网快速扩张的时候,债务肯定会先攒起来。就拿2021年来说,全国高速的债务余额都到7.9万亿了,光每年要还的利息就超过3500亿。   同年收的通行费大概是6630亿,可这笔钱除了要覆盖公路的养护、运营成本,剩下的大部分都得拿去还之前的本金和利息,这么算下来,账面上自然就出现“亏空”了。   所以这所谓的“亏空”,更像是为了快速建好铁路、实现现代化,提前预支的建设成本,不是真的经营不善。   再看美国的高速,人家确实很多不直接收过路费,还能维持运转,核心在于钱从哪儿来。美国有个“公路信托基金”,钱主要靠燃油税。   司机加油的时候,油价里就包含了每加仑18.4美分的联邦税,还有各个州额外加的税,这些钱会自动进这个基金,用来修公路、维护公路。   这种方式相当于把修路的成本分摊到每天的加油消费里,分摊到几十年的时间里,不用一下子借一大笔钱,自然就不会有集中的债务“亏空”。   其实两国就是选了不同的花钱方式和算账时间,没法简单说谁的经营能力更强。   而且中国高速的“成本账”还藏着咱们的国情和建设目标。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时间咱们国家的高速里程从9万公里涨到了18万公里,翻了一倍,这建设速度多快啊!   可快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尤其是在西南那些山地、高原地区,修高速到处都是桥梁、隧道,每公里造价动不动就1亿到2亿。   美国的州际高速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那会儿建路成本本身就低,再加上美国平原多,修起来难度小,初始投入自然比咱们少。   更关键的是两国建高速的思路不一样。美国的高速主要是连接大城市,哪儿人多往哪儿修,车流大、收益自然有保障。   咱们中国不一样,追求的是“县县通高速”,哪怕是西部山区、偏远乡镇,也得把路修过去。   这些偏远地区的高速,车流量少得可怜,肯定是亏本的,但国家还是要修——因为这些路是打通经济血脉、让各个地区均衡发展的关键。   咱们还有“统贷统还”的政策,就是让那些车多盈利的高速,把收入拿出来补贴这些亏本的战略路段,所以整体算下来,“亏空”自然就大了。   其实中国高速虽然账面看着亏,但早就创造了不少“隐形利润”。   陕西的苹果、广西的茉莉花、贵州的牛羊肉,靠着高速一天就能运到全国各地的市场;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降到了13.5%,这就是高速带来的效率提升。   还有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每年给大家让利都超过200亿。现在高速也在想办法“赚钱”,服务区改成商业综合体,公路边上铺光伏板发电,ETC普及后人工成本也降了,还发行REITs盘活existing资产,都是在优化财务模型。   反观美国,他们的“公路信托基金”也遇到麻烦了——燃油税几十年没涨过,现在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加油的人少了,基金的钱眼看就要不够用了,预计2028年前后就会耗尽。   之前说要按行驶里程收费,可这方案争议太大,一直没落地。这么看下来,中国高速的6万亿“亏空”,不是养不起的包袱,而是为了未来发展花的战略投资。   咱们是先把路修到位,再慢慢优化运营;而美国那种曾经“免费”的模式,现在正发愁怎么为以后的公路建设找钱呢。   说到底,中美高速的“账本”,反映的是两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中国高速的“亏”,是为了更快实现全国互联互通、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付出的必要成本,而且这些投入正在慢慢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

0 阅读:0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