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7 05:25:05

1951年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这个人就是王德明。 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的炮火还没散尽,铁原阻击战的硝烟又弥漫开来。王德明背着沉甸甸的弹药箱,在布满弹坑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身上的军装早已被汗水浸透,混着泥土和硝烟,硬邦邦地贴在身上。他是志愿军某部的运输兵,这趟任务是把一箱箱手榴弹和子弹,送到前线346高地——那里正承受着美军的轮番猛攻,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牺牲。 炮火像疯了一样砸在阵地上,爆炸声震得耳膜生疼,空气中满是硫磺味和血腥味。王德明咬着牙,借着炮火的微光躲避轰炸,好几次差点被弹片击中,多亏他反应快,滚进旁边的弹坑才逃过一劫。当他终于爬上346高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浑身发冷:战壕被炸得面目全非,泥土里埋着战士们的遗体,有的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手里紧紧攥着枪;剩下的战士大多带着伤,有的胳膊流着血,有的腿被弹片划伤,正慌慌张张地找着弹药,没人组织反击,美军的炮火还在不断逼近,阵地随时可能失守。 王德明放下弹药箱,心脏砰砰直跳。他扫了一眼,没看到一个熟悉的干部身影——排长、班长都牺牲了,这群年轻的战士没了主心骨,彻底乱了阵脚。有个十八九岁的小战士,抱着枪蹲在战壕里哭,嘴里喊着“班长,我怕”;还有几个战士想冲出去,却不知道该往哪里打,刚探出头就被美军的子弹逼了回来。王德明心里清楚,再这样下去,346高地很快就会被美军占领,之前战友们的牺牲就全白费了。 他没多想,猛地抄起一把落在地上的冲锋枪,对着混乱的战士们大喊:“都别慌!听我指挥!” 声音嘶哑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战士们愣了一下,纷纷看向这个突然站出来的运输兵。王德明之前在老家当过民兵队长,懂点基本的战术配合,参军后又跟着班长学过阵地防御,此刻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阵地,不能让战友们白死。 他快速扫视阵地,发现左侧山坡有个天然的弹坑,正好能作为狙击点,右侧的战壕可以布置成防线,中间的交通沟能用来运送弹药。“你!” 他指着那个蹲在战壕里哭的小战士,“带着两箱手榴弹,去左侧弹坑,看到美军冲上来就扔,别让他们靠近!” 又指向另外三个战士:“你们守住右侧战壕,用步枪点名,节省子弹,等敌人靠近了再打!” 最后,他拉住两个没受伤的战士:“咱们三个负责运送弹药,把箱子搬到各个射击点,确保每个人都有子弹!” 命令下达后,战士们虽然还有些慌乱,但看到王德明坚定的眼神,还是立刻行动起来。王德明自己扛起一箱子弹,沿着交通沟穿梭,炮弹在身边爆炸,泥土溅了他一身,他却顾不上擦,只顾着把弹药送到每个战士手里。有一次,美军的炮弹炸塌了一段交通沟,他被埋在土里,费了好大劲才爬出来,胳膊被划伤了,鲜血直流,他随便扯了块布条缠上,继续运送弹药。 美军发起了新一轮猛攻,黑压压的士兵朝着阵地冲来。左侧弹坑的小战士紧张得手发抖,手榴弹扔得不准,王德明看到后,爬过去手把手教他:“看准了再扔,朝着人多的地方,拉了引线数两秒再扔,才能炸到更多敌人!” 小战士照着他说的做,果然炸倒了一片美军。右侧战壕的战士们也稳住了阵脚,步枪子弹精准地射向敌人,美军一次次冲锋都被打了回去。 战斗持续了整整八个小时,王德明没合过眼,没喝一口水,嗓子喊得完全发不出声音,嘴唇干裂出血。他身上的伤口被汗水泡得生疼,却始终坚守在阵地最前线,哪里战况紧急就往哪里冲。当美军最后一次冲锋被打退时,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援军终于赶到了。 援军战士看到346高地上站着一群浑身是伤、满脸硝烟的战士,而阵地却牢牢守住,都十分惊讶。当得知是运输兵王德明在干部全牺牲的情况下,组织大家打退了美军多次进攻,援军指挥官当即向王德明敬礼:“你立了大功!” 战后,部队为王德明记一等功,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他的事迹在志愿军中广泛流传。 王德明只是千千万万志愿军中的普通一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用勇气和担当守住了阵地。抗美援朝战场上,有太多像王德明这样的战士,他们或许是运输兵、炊事员、卫生员,却在需要的时候,拿起武器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他们的勇敢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源于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更应铭记这些平凡英雄的牺牲与奉献。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敬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