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吕后绑在长乐宫钟室里砍头时,刘邦正在外面平叛。等他回来见着韩信的人头,《史记》里写他“且喜且怜之”——一半是松了口气,一半是有点可惜。 这态度就耐人寻味了。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不是一天两天,当年韩信求封齐王,他气得跳脚;天下定了,又把人从楚王贬成淮阴侯,圈在长安盯着。说白了,这颗功高震主的“定时炸弹”,他早想拆了,就是拉不下脸。 吕后恰恰看透了这点。她趁刘邦不在,和萧何合计着把韩信骗进宫杀了,干净利落。等刘邦回来,嘴上未必说什么,心里怕是觉得“这事儿办得敞亮”。毕竟,脏活有人替他干了,还不用担杀功臣的名声。 你看,刘邦要是真不想杀,吕后敢动吗?韩信临死前喊“吾悔不用蒯通之计”,其实他该明白,就算吕后不动手,刘邦早晚也得找个由头收拾他。帝王家的权术里,从来没有“功高不震主”的例外。 说到底,吕后是揣着刘邦的心思下了手,刘邦是揣着明白装了糊涂。这对夫妻,一个敢做,一个敢受,韩信不过是他们权力棋盘上,迟早要被吃掉的那颗棋。吕后除掉韩信,真的是刘邦授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