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北方的清晨带着明显的寒意,河北保定的张阿姨却早早起了床,厨房里飘出韭菜和面粉的香气。"今天必须吃饺子,不然冻掉耳朵没人管!"她一边揉面一边念叨,这场景在北方家庭里重复了上百年。 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他在冬至时节用面皮包羊肉、胡椒等药材,做成"娇耳汤"给百姓治疗冻疮。后来逐渐演变成节气食俗。今年北京民俗博物馆举办的"二十四节气"展览中,专门展示了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的"冬至食馄饨,俗谓'元宝汤'"的史料。 南方人的立冬餐桌则是另一番景象。在浙江绍兴,85岁的陈奶奶正在搓汤圆,她家的黑芝麻馅配方传了三代。"我们这里讲究'圆',冬至团圆,立冬也要圆。"上海交通大学民俗研究所今年发布的《中国节气饮食文化报告》显示,全国约68%的地区有立冬吃特定食物的习俗,其中北方饺子占比42%,南方汤圆占29%。 超市冷冻饺子年销售额超百亿,但手工包饺子的仪式感无可替代。山东潍坊的王先生今年特意请了半天假,"我妈调的韭菜鸡蛋馅,机器做不出来。"美团外卖数据显示,立冬当天饺子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217%,其中"现包现送"的订单占比达63%。 在河南洛阳,一家开了30年的驴肉饺子店老板李师傅透露,立冬前三天就开始备料,"每天要用掉200斤驴肉,薄皮大馅是老规矩。"这种对传统的坚守,让节气美食有了温度。南京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周光宏指出,节气饮食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立冬的饺子,包的是对节气的敬畏,煮的是家人的牵挂。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咬开的瞬间,鲜美的汤汁里流淌着千年的智慧。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浪漫——用一餐饭,记住一个节气,留住一份亲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