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穷人根本不是一个阶层?美国穷人靠福利反向剥削中产? 在美国部分舆论的描述里,一些底层群体并非努力工作的穷人,而是长期甚至代际依赖福利生活。 他们被认为通过维持低收入或生育更多孩子,以换取更高的政府补贴,总额有时能与双职工的税后收入相当。 这些福利资金据说常被用于购买烟酒与毒品,而不是改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甚至催生了他们成为特定政党稳定票仓的政治价值。 这种现象让“反向剥削”的概念浮出水面,即不劳动的群体,通过福利制度持续消耗着中产阶级纳税人的财富。 这与另一群人的处境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创造价值,工资增长却长期低于生产率。 这种劳动者内部的身份割裂,仅仅是困局的开始。全球化体系为不同地区的劳动者,都设下了结构性的陷阱。 美国劳动者虽然拥有约28.3美元的中位数时薪,收入却迅速被高昂的系统性成本吞噬,人均1.2万美元的医疗支出,是中国的15倍,近三成民众因此破产。 教育更是沉重的枷锁。美国学生贷款总额超过1.8万亿美元,利率高达9%至12%,一名医学博士毕业时,平均负债约24.8万美元,成为服务业资本的“知识奴隶”。 高昂的房产税还固化了社区与教育资源的阶层壁垒,让向上流动变得异常困难。他们陷入了高薪、高负债与高消费的循环。 中国的劳动者则面对另一种现实。庞大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成本更低的选择。 作为全球的“制造终端”,他们创造的巨额商品使用价值,支撑了发达国家的消费体系。其工资增长滞后于生产率的现象,构成了一种更为隐蔽的剥削。 两种陷阱都显示出制度的强大塑造力,美国的改革红利总是被资本吸收,而发展阶段的不均衡也固化了部分人的处境。 美国国内围绕“反向剥削”的矛盾,最终演变为激烈的政治行,共和党推动的“大而美法案”,旨在通过增加工作要求来削减福利。 法案规定自2026年12月起,健全成年人每月必须工作80小时才能获得医疗补助。民主党则预估,这将导致1200万人失去医疗保障。 法案还为蓝领与服务业的小费及加班收入提供税收减免,这部法案依靠副总统的关键一票在国会惊险通过,并于7月4日签署。 民主党随即试图在新财年预算案上附加条件,要求撤销法案,威胁不惜让政府停摆。时任总统特朗普则强硬回应,准备利用停摆期解雇有民主党倾向的官僚。 10月中旬,一份裁员备忘录发布后,已有15万联邦雇员接受了买断,这场政治博弈的背后,是巨大的财政代价。 法案预计在未来十年造成5至6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损失,将赤字率从6.4%推高至7.3%。 飙升的国债利息与借贷成本,可能迫使全球投资者因担心违约而抛售美债。为了缓解这种债务压力,美国政府未来极有可能被迫放弃紧缩,转向大规模的货币宽松。 这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为解决国内福利与债务矛盾而采取的政治行动,其成本通过美元的全球地位,以通胀的形式输出到世界。 有网友认为“中国也有穷人,但都有住房,有工作,甚至还有生活救济,没有流落街头的。这就是中美穷人的差别。” 还有网友认为“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节约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吃苦的民族 中华民族从不吃嗟来之食。一切凭自己绝不等靠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