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黑白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拍摄于1949年4月22日,照片的背景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你小心心] 一张黑白照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它记录下1949年渡江战役中一个动人的瞬间,照片中,一位梳着大辫子的姑娘正奋力摇橹,船上满载着解放军战士。 这张由战地记者邹健东拍摄的《我送亲人过大江》,如今已成为军民鱼水情的象征。 照片中的姑娘名叫颜红英,当年只有19岁,她与父亲、妹妹靠一条木船跑运输为生。 1949年3月,听说解放军需要船只渡江,她说服父亲捐出全家赖以生存的木船,这个决定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为了适应战斗需要,他们拆掉船篷,改装船只,在扬中北夹江,他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 训练期间,船只曾遭炮火袭击,颜红英的耳膜被震伤,导致终身听力受损,但她依然坚持参加训练。 1949年4月22日傍晚,决战时刻到来,颜家木船载着24名战士向江南进发,父亲在船尾掌舵,颜红英和妹妹轮流划桨。 行驶至江心时,炮弹在船边炸开,弹片划伤了她的脸颊,她简单处理伤口后,继续摇橹前行,就在这一刻,岸上的记者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个历史瞬间。 战后统计显示,在渡江战役中,共有上万名船工参与支前,其中3200余人负伤,2000余人牺牲,颜红英一家荣获渡江支前二等功。 战役结束后,颜红英结婚成家,迁居苏州吴江,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而记者邹健东始终惦记着照片中的姑娘,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寻找。 在1999年4月27日,纪录片《风雨钟山路》播出,当照片出现时,颜红英的二女儿一眼认出了母亲,经过多方联系,两位老人终于在5月22日在北京相见。 84岁的邹健东紧握69岁颜红英的手,将精心放大的照片交到她手中,在当年的八一晚会上,他们共同聆听了为这段故事创作的歌曲《背影》。 晚年,当地政府为颜红英分配了新居,家乡授予她“支前模范”称号,在当年的渡江口,如今建起了渡江文化园,以照片为原型的雕塑永远矗立在那里。 2022年12月,颜红英安详离世,享年93岁。 这段往事之所以珍贵,在于它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关头做出的不凡选择,据史料记载,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共征集各类船只9400多艘,上万名船工参与支前。 如今,在长江沿岸的多个纪念馆里,都能看到这张经典照片,它不再只是一个背影,更成为那段历史的生动注脚。 很多参观者表示,这张照片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看到这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老照片和颜红英老人的故事,真的让人特别感动。 “那个19岁的渔家女,在炮火连天的江面上头都不回地摇橹,光看背影就能感受到那股子坚定。” “历史书里寥寥几笔的‘渡江战役’,背后是无数个像颜红英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拼出来的。” “承诺等了半个世纪,但终究没有缺席,这本身就是一个关于诚信和感恩的佳话。” “后来在扬中建起的以照片为原型的雕塑 ,以及家乡授予她的荣誉 ,都说明了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这些功臣,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特别珍贵。” “真正的英雄大概就是这样,做了惊天动地的事,然后转身回归平凡生活,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 在你的家族记忆或者家乡,是否也流传着类似颜红英这样的老人感人事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那些不为人知的温暖片段,让记忆和精神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