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少出现这样的局面——14个理事国齐刷刷投下赞成票,唯独中国的弃权票显得格外醒目,这也让不少关注国际事务的网友直呼“罕见”。很多人第一反应会疑惑,为什么中国要在这样的压倒性态势中选择弃权?这份看似“孤立”的选择背后,其实藏着不为人知的考量和坚定的立场。 事情的起因是11月6日安理会表决的第2799号决议,由美国起草,核心是将叙利亚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以及内政部门负责人阿纳斯·哈塔卜,从“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的制裁名单中移除。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历经十三年内战的叙利亚打开重建之门,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的解释性发言,道出了弃权的关键原因。 中方从一开始就明确主张,安理会的行动必须充分考虑叙利亚脆弱的安全形势和反恐任务,兼顾当地长远利益和各方合理关切。事实上,中方也积极参与了多轮磋商,和不少成员国一起重点关注踞叙的外国恐怖作战分子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建设性修改建议。可惜的是,提案国并没有充分听取这些意见,在成员分歧仍存的情况下,为了自身政治议程强行推动表决,这也是中方感到遗憾的地方。 网友们对此的看法也分成了几派。有网友直言“支持中国的选择,反恐是底线不能让步”,认为“东伊运”这类恐怖组织在叙利亚境内仍有活动,甚至有成员混入当地安全部队,此时放松制裁可能留下安全隐患。也有网友理解这种平衡艺术:“弃权不是反对,既给了叙利亚重建的机会,又没放弃自身关切,比一票否决更显智慧”。还有人关注到深层逻辑:“俄美都投了赞成票,背后都是各自的地区利益考量,中国不盲从,只站在公正和反恐的立场上”。 大家可能不知道,安理会1267制裁委员会的列名清单中,至今还有160多个实体和430多名个人在列,旅行禁令、资产冻结等措施依然有效。中国的弃权,并不是否定叙利亚重建的必要性,而是希望提醒国际社会,任何对叙支持都不能削弱反恐制裁的有效性。决议中也明确要求叙利亚兑现反恐承诺,打击包括“东伊运”在内的恐怖分子,这正是中方一直坚持的红线。 中国的外交选择从来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基于事实和原则。这份弃权票,既没有阻挠叙利亚走向稳定的步伐,也没有放弃对全球反恐事业的责任,更体现了不被地缘政治裹挟的战略定力。所谓的“孤立”,不过是坚持自身立场的清醒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