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印度女留学生在浙江大学学习医学,她不想回印度了,因为她发现了杭州的美丽与高科技,以及生活的便利。所以她就决定毕业后就留在中国生活。 这位留学生叫安佳莉,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都是社区医院的护士,从小看着父母在资源有限的诊室里忙碌,她就下定决心要学医——不是为了体面,是想让更多人能享受到靠谱的医疗服务。 2020年拿到浙江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全家都在小小的客厅里放了鞭炮,父母反复叮嘱她“学好了就回来,咱们家乡太需要好医生了”,那时候的安佳莉,也以为毕业就会打包行李回加尔各答。 刚到杭州的头三个月,安佳莉其实有点想家。 第一次去校门口的便利店买水,她攥着现金站在收银台,看着店员指了指墙上的二维码,愣是没反应过来;坐地铁时不会用手机扫码,还是旁边的同学帮她调出了支付宝的乘车码; 连食堂打饭,阿姨一口流利的杭州话让她只能靠比划点餐。那时候她跟父母视频,总说“这里什么都跟家里不一样”,语气里藏着点委屈。 改变是慢慢发生的。先是生活里的小细节,她发现支付宝能绑定印度的银行卡,买东西再也不用揣着现金; 外卖软件上能选“少辣”“免葱”,凌晨复习饿了,半小时就能收到热乎的粥;周末跟着同学去西湖,不用挤公交,扫一辆共享单车就能绕着湖边骑,手机导航连小巷子都能精准指到。 更让她觉得踏实的是,学校专门为留学生开了汉语课,老师会用简单的例子讲“扫码支付”“共享单车”这些生活词汇,半年下来,她不仅能跟食堂阿姨顺畅聊天,还能听懂杭州本地同学的玩笑话。 真正让她动了“留下”念头的,是专业上的触动。大三那年,安佳莉开始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实习。 第一次进肿瘤科病房,她看到医生用基因检测技术为患者制定专属治疗方案,患者不用再像家乡那样“试药”; 跟着老师参与远程诊疗时,屏幕那头是浙江偏远山区的卫生院,专家通过5G技术直接指导当地医生做手术,这种“让好医疗走得更远”的模式,正是她小时候想做却没机会实现的事。 有一次,她遇到一位印度来杭州就医的老人,老人不会说中文,安佳莉主动当翻译,帮老人沟通病情,看着老人在精准治疗下逐渐好转,她突然觉得:在这里,自己的医学知识能帮到更多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像老人这样的外国人。 她跟父母说想留在杭州时,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父亲先开口,问她“是不是觉得印度不好”,安佳莉赶紧解释,不是不爱家乡,是杭州的医疗环境能让她更快成长——这里有更先进的设备,有更完善的诊疗体系,有愿意带她研究新课题的导师。 她给父母发了自己实习时参与的病例报告,拍了医院的远程诊疗中心,甚至拉着父母“云逛”了杭州的人才公寓,告诉他们“政府对留学生有就业补贴,还帮着解决签证问题”。 慢慢的,父母从担心变成了支持,母亲在电话里说“只要你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哪里都一样”。 现在的安佳莉,已经开始准备毕业答辩,同时在申请杭州的工作许可。 她没打算一辈子只待在一家医院,计划先在三甲医院积累经验,未来想参与中印医疗合作项目——把杭州的精准医疗经验带回印度,也把印度在传统医学里的好方法介绍到中国。 她常跟同学说,杭州的美不只是西湖的风景,是这里愿意给每个努力的人机会,是这里的“便利”和“高科技”,最终都能帮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人说她“忘本”,可安佳莉不这么想。在她心里,留在杭州不是否定家乡,而是选择一个能让自己更好发光的地方。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局限在一方土地,而是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能帮助更多人的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