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我猜中了,40艘大单直接砸向中国,年初韩国造船业拿到了全球62%的订单,韩媒马上狂欢,还扬言“重夺第一”,结果得意劲儿还没捂热,就被泼了盆冷水。 中国造船业这几年发展得飞快,到了2025年,已经稳稳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数据上看,全球船舶订单总量在上半年有点下滑,但中国船厂的份额没掉多少,反而在某些领域拉大差距。韩国那边呢,开年时确实风头正劲,拿下不少高端订单,尤其是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这块,他们的技术积累深,船东们一看政策稳定,就扎堆下单。韩媒报道说,他们的三大船厂订单满负荷运转,份额一度冲到全球62%左右,高管们在采访中直说要重夺第一的位置。这消息一出,韩国业内一片沸腾,觉得终于扳回一城。 不过市场这东西,变幻莫测。液化天然气船的需求受全球能源格局影响大,2025年上半年,这类订单同比暴跌82.9%,直接拖累韩国船厂。他们的订单完成率从高峰掉到50%到70%之间,三大船厂本来靠这个垄断优势吃饭,现在一下子就露馅了。全球新船订单总量在上半年减少不少,中国和韩国都受波及,但韩国依赖单一船型太重,风险全堆在一块。相比之下,中国船厂的策略更稳当,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等多种类型,还在绿色船舶上发力,承接全球73%的相关订单。这不是吹牛,数据来自行业报告,中国的新接订单在1到9月占全球64.2%,手持订单份额也到64%,韩国只剩17%。 说起这个40艘大单的事,10月底中国船厂一周内就斩获这么多订单,主要来自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领域。船东们转向中国,原因是供应链效率高,本土化配套体系完善,配件能在48小时内到位,建造速度快到80天就能交付万吨油轮。沪东中华这样的船厂,把液化天然气船交付周期缩短到17到18个月,已经追上韩国水平。韩国媒体一开始还欢呼重夺第一,但没几个月,就开始报道订单下滑的消息,语气转成担忧。他们的份额从年初高点回落,主要是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周期性强,需求一降,船厂产能就闲置不少。 全球船building市场在2025年呈现分化,中国在第三季度反弹强劲,订单数量占75%,这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整合。像中国船舶集团这样的企业,领导层推动技术升级,温刚作为董事长,从早年搞船舶设计起步,一步步到高层,专注供应链优化。韩国船厂尝试调整,增加容器船订单,但利润率下滑,因为这类船型竞争激烈,价格压得低。行业分析说,韩国押宝高端单一船型,容易一损俱损,而中国以规模为基础,技术为翅膀,构建全谱系能力,这才是长久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