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09 17:01:53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说个扎心的,北大教授焦国标在2015年曾扬言说愿意为美国战死,可他却可以在2022年正常退休。 咱们中国的公知需要肃清,根本原因就是这群人把国家给的体面当资本,把境外的好处当靠山,专干吃里扒外、造谣抹黑的勾当。 焦国标顶着“北大教授”的头衔,享受着国内顶尖学府的资源扶持,拿着纳税人供养的薪资,却在公共场合抛出“为美国战死”的荒谬言论。这种言论绝非一时口误,而是长期价值扭曲的暴露——他身居学术高位,本应承担起传承文化、引导青年的责任,却利用身份赋予的公信力,向公众传递崇洋媚外、背离国家的价值观。更值得深思的是,从2015年言论发酵到2022年正常退休,长达七年时间里,这样的人依然能安然占据学术岗位,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过去一段时期对部分公知言论的容忍度过高,也是舆论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漏洞。 公知群体的危害,从来不止于个别极端言论。他们擅长包装自己,把“普世价值”当作幌子,将境外资金支持下的宣传任务,伪装成“为民发声”的正义之举。某高校学者曾在社交媒体连续发文,歪曲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声称“扶贫是形式主义”,却对自己每年拿着数十万元科研经费、享受着政策倾斜的待遇避而不谈;还有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在疫情期间频繁转发境外不实信息,抹黑我国防控政策,转头就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拿取高额酬劳。这些人精准抓住部分民众对现实的零星不满,放大社会问题,制造对立情绪,本质上是在瓦解社会共识,阻碍国家发展。 他们的生存逻辑很简单:国内的平台提供发声渠道,国家的发展给予他们体面生活,而境外势力提供的利益,则成为他们背叛的筹码。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往往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善于用学术化、专业化的语言包装错误观点,让不少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信以为真。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有大学生曾被公知言论影响,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圆”,放弃国内的优质工作机会远赴他国,最终发现现实与宣传严重不符,却已错失发展良机。这种对个人前途的误导,对社会心态的破坏,比单纯的言论不当危害更深。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和舆论环境的净化,越来越多的公知被揭穿真面目。从被网友扒出双重国籍、一边抹黑中国一边在国内捞金的“意见领袖”,到因造谣传谣被依法处罚的所谓“学者”,公知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压缩。但这并不意味着肃清工作可以停止——仍有部分人潜伏在学术圈、媒体圈,通过隐蔽的方式传播错误观点,甚至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混淆视听。肃清公知,不是要压制不同声音,而是要打击那些拿境外好处、抹黑国家、破坏社会稳定的害群之马;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维护一个真实、客观的舆论环境,让真正的理性声音得到传播。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统一的思想共识,社会的进步需要正向的价值引导。公知群体的存在,就像附在社会肌体上的毒瘤,不及时清除,就会蔓延扩散,侵蚀国家的根基。肃清公知,是为了保护更多人不受误导,是为了让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被歪曲,是为了让每个努力奋斗的中国人都能获得公平的舆论环境。这不是一场针对个人的斗争,而是一场维护国家利益、守护社会共识的必要行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2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