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已经发现,俄罗斯虽然可以大规模空袭乌克兰所有的军事目标,工业基地,但是最后根本无法改变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峙的局面,因为乌克兰所有需要的武器、坦克、无人机、战车、轻步兵武器都是来自于北约国家制造和援助,现在乌克兰国内根本没有能力制造,这也是西方援助一停,泽连斯基就怒骂的原因。 先看俄军的空袭力度,这些年确实没少下功夫。从 2022 年下半年开始,俄军就把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和工业基地当成重点打击目标,动用巡航导弹、自杀式无人机甚至战略轰炸机,对乌军的弹药工厂、坦克维修站、机场跑道展开轮番轰炸。 2023 年冬天那波空袭最密集的时候,俄军一天内就发射了 80 多枚巡航导弹,炸掉了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一座大型军火库,里面原本存放着北约援助的 120 多辆装甲车和 300 多吨弹药;还把哈尔科夫州的一家坦克修理厂夷为平地,这家工厂原本负责维修乌军从北约接收的 T-72 坦克,被炸后乌军近百辆待修坦克只能堆在野外。 到 2024 年,俄军累计摧毁的乌克兰军事目标超过 5000 个,工业基地损毁率也达到了 70% 以上,按常理说,乌军早该因为缺武器、缺装备陷入被动,可实际情况却是双方一直僵持不下。 答案就藏在北约的援助清单里。乌克兰现在的武器装备,几乎是 “全北约配置”。坦克方面,乌军手里有美国的 M1A1、德国的豹 2A6、英国的挑战者 2,这些坦克都是北约现役主力型号,截至 2025 年,北约累计援助乌克兰的坦克超过 1200 辆,刚好补上了乌军战场损耗的数量。 无人机更是依赖进口,乌军大量使用的 “弹簧刀” 自杀式无人机来自美国,“天竺葵 - 2” 的改进版则由波兰代工生产,就连侦察用的小型无人机,也大多是从土耳其、立陶宛等国采购的。 轻步兵武器更不用说,美国的 M4 步枪、比利时的 FN Fal 步枪、德国的 MG3 机枪,几乎成了乌军士兵的标配,乌克兰本土的兵工厂早在 2022 年就被俄军炸得无法生产,现在连子弹都得靠北约援助。 北约的援助不仅填补了乌军的装备缺口,还形成了一套 “快速补给体系”。在波兰、罗马尼亚等与乌克兰接壤的国家,北约建立了 20 多个武器中转站,援助的武器从欧洲各国工厂生产出来后,会先运到这些中转站,再通过卡车或火车快速送往前线,整个流程最快只要 3 天。 2024 年乌军在赫尔松方向发起反攻时,前线坦克损耗严重,北约紧急从德国、美国调运了 80 辆豹 2 坦克和 50 辆 M1A1 坦克,仅用 5 天就送到了乌军手中,及时稳住了战局。 这种 “打坏一批、补一批” 的模式,让俄军的空袭效果大打折扣 —— 就算炸掉了乌军前线的装备,北约很快就能送来新的,根本无法彻底削弱乌军的战斗力。 也正是因为这种深度依赖,西方援助一旦出现波动,泽连斯基就会立刻变得焦虑。2025 年 3 月,美国国会因为两党分歧,推迟了对乌克兰的 600 亿美元援助法案投票,消息传到乌克兰后,泽连斯基当天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开 “炮轰” 美国,说 “这种拖延是在拿乌克兰士兵的生命开玩笑”;同年 5 月,德国因为国内能源危机,宣布暂时减少对乌军援的坦克数量,泽连斯基更是直接在欧盟峰会上 “怒怼” 德国总理,声称 “德国的退缩会让整个欧洲陷入危险”。 泽连斯基的这些反应,看似情绪化,实则是因为他太清楚 —— 没有北约的援助,乌克兰连一天都撑不下去。现在乌克兰的军工体系已经完全瘫痪,全国仅剩 3 家小型兵工厂能生产手榴弹和步枪子弹,连迫击炮炮弹都得靠进口,一旦西方援助中断,乌军的装备库存最多只能维持 1 个月的战斗。 普京和俄罗斯军方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25 年以来,俄军开始调整战术,不再只盯着乌克兰的军事目标和工业基地,转而加大对北约援助运输线的打击力度,多次空袭波兰到乌克兰的铁路干线和公路桥梁,试图切断北约的补给通道。 但北约的应对也很快,一方面增加了对乌克兰的防空武器援助,比如美国的 “爱国者” 防空导弹、德国的 “ Iris-T” 防空系统,大幅提升了乌军的防空能力;另一方面开辟了新的运输路线,通过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让俄军的打击难以奏效。 现在的局势就陷入了一种 “僵局循环”:俄军空袭乌军装备和工厂,北约立刻援助新装备填补缺口,俄军再调整战术打击运输线,北约又开辟新通道,这种循环下,双方谁也无法彻底压制对方,对峙局面也就一直延续。 对普京来说,想要打破僵局,光靠空袭显然不够,如何应对北约的持续援助,才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对泽连斯基和乌克兰来说,如何稳住西方援助、避免出现 “断供” 危机,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官方信源及链接:俄罗斯国防部关于对乌空袭目标的月度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