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越女兵被美军俘虏后,先是被蒙上双眼,然后这名美军士兵用力一甩,就把这名被俘

未央细说 2025-11-10 10:12:37

一名北越女兵被美军俘虏后,先是被蒙上双眼,然后这名美军士兵用力一甩,就把这名被俘的女兵放在肩膀上,就像扛麻袋一样,扛着这名女兵往美军驻地走去。 聊起越南战争,我们脑海里可能是丛林、直升机、满身泥浆的美国大兵。但很多人忽略了,这场战争中,越南女性扮演了多么重要,又多么惨烈的角色。   聊起越南战争,我们脑海里可能是丛林、直升机、满身泥浆的美国大兵,但很多人忽略了,这场战争中,越南女性扮演了多么重要,又多么惨烈的角色,有多达50万的越南女性加入了各种战斗和支援序列,这个数字占当时北越武装力量的近三分之一。   她们有的扛枪钻进热带雨林,在树冠间搭建隐蔽火力点;有的化身医护兵,背着药箱在炮火里匍匐前进,用嘴给伤员吸出血块;还有的潜伏在村庄里,装作卖水果的农妇,把情报藏在竹篮底层的夹层里。   为什么这么多?因为男人不够用了,1968年春节攻势后,前线的伤亡率像滚雪球一样攀升,十六岁的少年刚拿起枪就倒在美军的凝固汽油弹下,许多家庭的男丁全上了战场,最后只能轮到女人顶上去,有的女兵出发前刚给襁褓里的孩子喂完最后一口奶,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就扎进了丛林,再没回来过。   有意思的是,美军在回忆录中,常常提到对这些女兵的“恐惧”远超男兵,为啥?因为这些越南女兵太“不讲规矩”了,她们不按常理出牌,会在草帽里藏手榴弹,在发髻里塞无线电真空管,甚至能用草药汁在衣襟上写密信,药水干了之后字迹就消失,只有用特定的树叶汁涂抹才能显现,美军三角洲部队的士兵在《绿色贝雷帽日记》里写:“最怕遇见戴斗笠的农妇,你永远不知道她竹篮里装的是蔬菜还是炸药包。”   1967年溪山战役中,一群北越女兵佯装孕妇,捂着肚子拦住美军巡逻队求助,等士兵靠近就拉响了藏在裙底的手雷,当“同情”和“怜悯”被战争彻底剥离后,剩下的只有最原始的残忍,照片里扛着女兵的美军士兵,表情是麻木的,嘴角叼着烟,仿佛肩上扛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袋缴获的武器。   我们不必美化战争,更不用粉饰这种暴力,可也不能忘记,是侵略者的铁蹄把这些原本温柔的女性逼成了战士。   美军为了获取情报,对这些女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强光照射连着晃上三天三夜,让她们分不清白天黑夜,眼前永远是白茫茫的一片;把人关在灌满冰水的铁桶里,只露出脑袋呼吸,寒气顺着毛孔往骨头缝里钻;甚至用烧红的铁丝去烫她们的手指,皮肉烧焦的味道弥漫在审讯室里。可这些折磨没能撬开她们的嘴,反而激起了更烈的反抗。   她们会用越南语唱革命歌曲对抗电击,哪怕嗓子唱出血泡;会在伤口化脓时仍坚持编战斗口号,互相传递信念,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些女兵的决绝,有的咬断舌头拒绝说话,满嘴鲜血也只是冷冷地瞪着审讯官;有的趁看守不注意,用藏在身上的碎瓷片划破颈动脉,宁可死也不泄露半个字,她们知道,自己嘴里的每一个字,都连着战友的性命和家乡的安危,只要多扛一秒,就多给同胞争取一秒的安全。 1975年,战争结束了,美军撤出了越南的土地,直升机从西贡大使馆楼顶起飞的画面成了战争落幕的标志,硝烟慢慢散去,可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女兵,她们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回到家乡,迎接她们的不是英雄般的欢呼,而是异样的目光。有人因为浑身伤疤被村民指指点点,说她们“沾染了血腥气”;有人因为在战俘营遭受的折磨无法生育,被丈夫无情抛弃,只能独自住在村边的破庙里;还有人因为在战俘营留下的心理创伤,整夜整夜地抱着枪睡觉,听到拖拉机的声音就以为是直升机来了,吓得躲进柴房。   她们曾在战场上扛过比男人更重的责任,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国家的希望,可和平年代里,却成了被遗忘的群体。市场上卖菜时,她们袖管里露出的弹痕比任何勋章都刺眼,有人问起就说是“小时候被烫伤的”,没人知道这些伤疤背后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女兵用卖鸡蛋攒下的钱买止痛药,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因为家里还有瘫痪的战友要照顾。   这些越南女性用血肉之躯在战争里撑起了半边天,可历史记住的往往是将军和政客的名字,是那些在谈判桌上签字的人,却很少提及这些在丛林里流血牺牲的普通女性,她们的挣扎与抗争,她们的痛苦与绝望,不该被淹没在岁月里,就像被凝固汽油弹烧伤的潘金淑,虽然成了和平大使,可她后背的伤疤一辈子都没消失,那些看不见伤疤的女兵,同样在承受着战争的余痛。   如今在越南的一些城市,有老兵自发组织的互助小组,女兵们聚在一起缝补旧军装,回忆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互相擦拭因关节炎变形的手指——那是在丛林里常年泡在雨水里落下的病根,当战争纪念碑只刻着将军姓名时,菜市场里的伤疤、缝补的军装、沙哑的歌声,就是最鲜活的历史教材。   你觉得,我们该如何记住这些在战争中付出的女性?是建一座属于她们的纪念碑,还是把她们的故事写进课本?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