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15.21子曰:“君子

天津说过去 2025-11-10 12:08:43

论语第三部分之第五板块,最后一个板块,世界大同该有的样子。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传统的解读——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但从诗经的维度,也就是诗言志结合不相的知,思无邪结合求无的仁的角度;表相的背后,不相的内在意境体现了一以贯之。前几句都是纵向君子的要求,先是形而下的具体要求,后是形而上的内在激活且虚空的状态;最后升维到无我的境界。这句就是社会属性的横向,整体人群的划分,君子和普通人的区别。过去小人指的,不是现在的极少数人,或者说谁小人就是极端不爱听的意思,而是除了君子,其他都是小人的概念。大致都是贪嗔痴慢疑的普通人,人不知的社会这就是常态。另外这句的字眼是求,想求的意境,古文千万别组词,这里组词的要求和苛求,一下子就局限了;虽然讲道理的维度也能通,但是彻底的失去了拓展的空间和不同维度的提升。

求,在于一种意愿表达,一种方向,一种倾向于的状态。不同的维度,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最低级,可以是传统解读,讲道理的维度。然后,升维到倾向性的状态,求人还是求己,君子靠自己,小人靠别人;这就是天道丁元英所说,强势文化靠自己,也就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意思;弱势文化,靠别人,小人求于别人。

如果再升维,这里是诸己,怎么会有这么多自己?古文一字一意,不会这里有错字或者无用的字的可能;诸人可以理解,别人,很多人的意思,那么这里的诸己,其含义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有些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了,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意识可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乎是永久对立的,为了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自我需要进行调节。

其实这层关系,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确定了。去人欲,存天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就是超我的致良知;心学的核心是去除好名好利好色好货的私欲,一丝一毫都不能有,也就是去本我的心中贼。佛家要去除本我的贪嗔痴慢疑,孔子称为意必固我。其实就是人性中,动物属性的概念,更是西方丛林法则的基础理论。但是修心的古圣先贤们,早就可以脱离本我,时时处处的存养良知了;本我在于身所欲,而不是纵面的超我,心所欲。

对比一下概念:

第一,本我是在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人最为原始的、属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性欲等。这不就是身所欲吗?贪嗔痴慢疑的原始态,人性本恶论的观点以及人性本善论的私欲蒙蔽、外在包装,需要克服的私欲杂念。

第二,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这是心所欲和身所欲选择的那个点,也就是通过修行,有了一定认知和理性,如何选择;一念成佛,一念凡夫的选择过程;也是求仁得仁的过程。相当于这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选择的是超我,小人选择的是本我。为何教员教导我们要,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在于这里的选择。这也是阳明先生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那个选择,他形象的比喻成,(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

第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体会一下周礼和君子之道;是不是完全符合超我的解释。其实这一层,对于修行的不同维度,还可以升维的,纵面心所欲的究竟涅槃,心即佛的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天人合一的状态,包括梵高的画,李白的诗,教员四渡赤水的致良知,王阳明43天平叛朱宸濠的知行合一。何谓六祖慧能的本性和自性;何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可见超我的上面还有一层或两层,梵和超梵。宇宙即梵,梵即自我;梵即万有,万有非梵;印度教的一种说法,超过了有形的神,或者说天人合一之上或许还有一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已经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奇点了,形成了宇宙真相和宇宙法则,那么“自然”在于宇宙的循环和规律性;也就是存在无数的奇点,平行宇宙。不过这个层次,儒家不研究纵面的究竟涅槃,适可而止最佳。

超我只是君子层,还到不了圣人和佛祖的层次。可见,西方的科学,还是有不足和差距的。

综上所述,这句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其二是君子内求自己,靠自己,属于强势文化;其三是君子探求纵面的心所欲,至少达到超我的标准。

0 阅读:8
天津说过去

天津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