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

物规硬核 2025-11-10 13:13:58

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海鸥”的破坏力远超常规:宿务省塔利赛市马南加大桥被洪水冲毁,香蕉树成为民众果腹的“应急食物”,156个市镇陷入电力中断,10个市镇通讯瘫痪,680个市镇被迫停课。   菲律宾国家减灾委数据显示,仅宿务省就有49人因建筑物坍塌、山体滑坡遇难,然而,当小马科斯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时,舆论却出现“菲律宾被孤立”的争议。   事实上,国际援助并未完全缺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首批拨款500万美元,中国提供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韩国追加100万美元援助并计划派遣救援队,日本调运排水泵等设备,国际红十字会募集超300万美元善款。   美国、欧盟此前台风季也曾分别提供25万美元和150万欧元援助,这种“选择性援助”背后,是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   国际援助的“缺席”与“在场”并存,折射出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性,前总统杜特尔特被国际刑事法庭通缉的争议,使部分国家对菲援助附加政治条件,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影响了部分西方国家的援助积极性。   正如菲律宾公共工程部长维文西奥·迪松所言:“无论政治如何纷争,受灾民众不该成为牺牲品,”   菲律宾每年平均遭受20场台风袭击,但本次灾害暴露出深层问题:防洪工程规划不周、执行不力,如塔利赛市防洪堤在洪峰面前形同虚设,灾后救援机制存在漏洞,偏远地区物资运送依赖军用直升机,反映基础设施脆弱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灾后叠加灾”的困境,宿务省刚从9月地震中恢复,又遭台风重创,凸显灾害韧性建设的迫切性。   此次台风“海鸥”的救援困境,暴露了国际人道主义机制的深层矛盾,国际社会在生命救援上仍存在“政治化”倾向,援助往往与地缘政治、司法争议挂钩。   而菲律宾自身的灾害应对能力亟需提升,防洪工程、物资储备、救援协调等环节的短板亟待补足。   未来,国际社会应建立更中立的灾害援助机制,将生命救援与政治争议脱钩,菲律宾也需加强灾害韧性建设,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天灾面前无国界”的人道主义理想,避免受灾民众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