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给“教得好的”老师一条活路了 我认识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姓王。 王老师有个“超能力”,再调皮捣蛋、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到她班上不出一个学期,眼里就能重新有光。家长们都千方百计想把孩子塞进她的班。 可她在学校,却像个“隐形人”。评优评先轮不上,职称更是卡在初级多年。为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会埋头教书,不会抬头看路。那些论文、课题,我弄不来,也没时间弄。” 而他们学校的“明星教师”,是隔壁班一位论文发了好几篇、市级课题拿到手软的李老师。可私下里,有家长会悄悄想办法把孩子从李老师的班,转到王老师的班。 这难道不是最辛辣的讽刺吗?我们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和他真正在学生、家长心中赢得的尊重,完全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出在我们把老师当“研究员”来考核,而不是“教书匠”。 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把一个个普通孩子教懂、教会、教出对知识的兴趣。这需要的是扎实的学识、十足的耐心、巧妙的方法和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 这些最宝贵的能力,很难量化成一张漂亮的评审表。但论文可以数,课题可以列,证书可以叠。于是,管理上“偷懒”的办法就来了——用这些看得见的“硬通货”来给老师排座次。 这就催生了一个畸形的“产业链”。老师们被迫从课堂教学中分走大量精力,去追逐那些与教学实效关系不大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会干的不如会写的,会教的不如会报的。 这股风气,正在无声地消耗着我们教育的根基。 它寒了那些一心扑在教学上的“王老师”们的心。他们发现,老老实实教书,路只会越走越窄。它也让一些老师变得“精明”起来,教学成了副业,“攒材料”反倒成了主业。最终吃亏的,是谁?是我们的孩子。 是时候,给“教得好的”老师一条活路了! 这条路怎么给? 第一, 必须把“教学效果”作为评价教师的压舱石。 学生的进步程度、课堂的活跃状态、家长的真心认可,这些听起来“软”的指标,应该拥有比几张论文复印件更重的分量。这操作起来是难,但难,不代表方向是错的。 第二, 拓宽教师成长的“独木桥”。 不能让所有老师都挤在“发论文-评职称”这一条道上。是否可以设立“教学名师”、“育人楷模”这样的荣誉称号,让那些在教学一线有真本事、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获得应有的名与利,让他们也能体面地站着? 第三, 给教师减负,要减到“根子”上。 教育部发文要求不得将课后服务与职称挂钩,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说明上层已经意识到,不能什么担子都往老师身上压,更不能把压担子和他们的前途捆绑。接下来,我们期待能向“唯论文、唯课题”的评审体系动真格。 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它最珍贵的部分,往往发生在安静的课堂、耐心的辅导和信任的眼神里,这些都无法被简单量化。 别再用冰冷的表格去衡量一颗颗火热的教育心。让会教书的老师有尊严、有前途,我们的教育,才有未来。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