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因为担心,所以想用钱来解决问题 特朗普发放所谓“关税红利”,是惠民承诺还是政治作秀? 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宣布,将用关税收入给多数美国民众发至少2000美元“红利”,高收入群体除外,且首次明确金额。不过,他未说明发放资格、形式及法律授权等关键细节。此时美国政府停摆持续,最高法院正审理其关税政策合法性,这一承诺的可行性与意图备受质疑。 特朗普提出“关税红利”,与其关税政策面临法律挑战紧密相关。11月5日,最高法院举行听证会,审理其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全球关税的合法性。多位法官对其权力扩张表示怀疑,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指出税收权力是国会核心权力,大法官戈萨奇警告国会或让渡贸易及宣战权。此前联邦上诉法院已裁定其许多全球关税不合法,若最高法院维持原判,特朗普政府或退还超1000亿美元关税款,贸易战略基石也将动摇。在此压力下,特朗普宣布分配关税款项,被解读为争取公众支持、对抗不利裁决的舆论战。 特朗普并非首次作类似承诺,过往“画饼”记录让此次承诺真实性存疑。今年早些时候,他与马斯克提出通过预算削减和裁员节省资金发5000美元“分红”支票,最终未实现,联邦财政赤字持续扩大。10月,他又提出用关税收入发1000至2000美元补贴,均未兑现。此次财政部长贝森特回应时也表示未与总统详细讨论,暗示红利或以减税等形式实现,政府内部表态不一致加深了公众疑虑。 从财政角度看,“关税红利”资金来源缺口巨大。2025财年前九个月,政府征收约1950亿美元关税收入,虽比上一财年翻倍,但距支付全民红利所需资金相差甚远。若向约1.5亿收入达标美国成年人每人发2000美元,总成本近3000亿美元;若参考2021年刺激性支票发放范围,总金额超4000亿美元,甚至可能高达5130亿美元。而且,财政部长强调关税收入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债务,特朗普本人也声称如此,这与发放红利承诺矛盾。 特朗普此举政治意图明显,在关税政策面临司法挑战和国内不满时,通过经济许诺转移视线、巩固民意。近期美国多地民众因物价上涨抱怨,部分州选举中民主党人利用选民对关税推高成本的担忧获胜,给特朗普敲响警钟。此时提出发红利承诺,是向民众传递关税有回报的信号,增加政策撤销难度,同时塑造政策成功、国家繁荣的叙事。 然而,这一承诺潜在经济后果严重。大规模刺激性支付虽能短期提振消费,但会加剧通胀。2021年人均1400美元刺激支票发放后,美国通胀率一度飙升至近10%。目前美国股市处于高位,通胀率徘徊在3%左右,此时注入数千亿美元流动性,可能重燃通胀、催生资产泡沫,红利或成“非自愿税收”,侵蚀民众购买力。 综合来看,特朗普抛出的“关税红利”更像政治作秀,动机是为关税政策辩护和为选举铺路。法律上,关税合法性存疑;财政上,资金缺口大且用途矛盾;经济上,忽视潜在风险。即便部分实现,形式也可能非现金发放。民众面对“红包”应保持清醒,认识到政治口号与经济现实存在巨大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