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说:“我现在很担心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比如他们读了很多年书,但出来工作没有找到可以赚钱的工作,又很爱面子,花了父母钱觉得愧疚,心里的负担很重,就想急于求成。而且现在网络特别方便,很多吃瓜网友几句话可能就让一个孩子没了,这很可怕。” “有些年轻人的崩溃,是悄无声息的。”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演员何赛飞,这位从越剧舞台走向影视荧幕,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饰演三姨太“梅珊”、《大宅门》中演绎“杨九红”的国家一级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某个人太脆弱,而是很多年轻人共同面对的困境。 从表面看,这些年轻人似乎一切正常。他们可能毕业于不错的学校,简历上有几段像样的经历,面试时也能对答如流。但内心里,却有一种“看不见的穷”正在蔓延。这种穷不一定是吃不饱饭,而是机会的穷、安全感的穷、自信心的穷。 父母那辈常说:“我们当年更苦。”这话没错,但两种苦其实不一样。 过去的苦是物质匮乏下的坚持,目标很明确,努力就有饭吃,孩子读书就能改变命运。而今天的苦,是选择太多却无路可走的迷茫,是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困惑。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面对每月五千的工资和一两千甚至两三千的房租,那种“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真的会从根上动摇。 他们没有体力劳动者的直白辛苦,也没能成为理想中的“成功人士”。这种上不上下不下的状态,最让人心力交瘁。 普通家庭的资源本来就有限,孩子的教育往往是这个家庭最大的一笔投资。当这笔投资没有换来预期的回报,产生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愧疚。 这种愧疚感会让年轻人做出两种选择:一种是拼命补偿。接受远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只为了尽快“自立”;疯狂投简历,什么机会都不敢放过,像是在偿还一笔看不见的债。 另一种是表演努力。在社交媒体上营造“我很忙”、“在进步”的形象,用表面的勤奋掩盖内心的迷茫,报各种速成班,追每一个热门证书,试图用外在的东西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爱面子”让他们不敢对朋友说“我其实很焦虑”,无法向父母承认“那份好工作我没抓住”,更不愿在同学群里说“我还没找到工作”。他们看似很沉默,但却往往有着一种“只有我这么失败”的感觉。 他们也不是不想“慢慢来”,而是整个社会都在加速。同龄人的升职、朋友圈的精致生活、家人无心的比较,都在无声地传递一个信息:你掉队了。 更可怕的是网络上的“吃瓜”心态。对一个已经开始自我怀疑的年轻人来说,一条“读了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评论,一次失败后的群嘲,都可能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快要失去平衡的天平:父母的期望在一边,太重;社会的现实在另一边,太沉;自己的信心在中间,越来越轻。 但其实,对年轻人来说,要允许自己暂时不够好。放下“必须光鲜”的包袱,明白人生的价值不只在工资多少和职位高低。那个看起来在尝试不同工作、体验不同生活的阶段,可能恰恰是在积累真实的人生经验。 对家庭和社会来说,请停止用制造焦虑,多问一句“你今天感觉怎么样”。一句“累了就休息,家里永远有你一口饭”,比十句“你要加油”更有力量。评价一个人不应该只看他赚多少钱,一个快乐的外卖员,难道不比一个抑郁的办公室职员活得更好吗? 说到底,理性的批评值得提倡,但无端的恶意不该被纵容。那个敢于从大公司辞职开小店的人,那个果断放弃大城市回到家乡的人,那个坦然承认“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的人,和功成名就的人同样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信源:综艺《一路繁花2》嘉宾自述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