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郑丽文捅了马蜂窝?国民党自己人要“清党”,民进党趁机“补刀”!一场政治风暴正在台北上空迅速集结。 一个普通的秋祭活动,在台北政坛掀起了不小的动荡,这次活动本来是地方性的追思会,却因为参与者和名单内容,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亲自出席,名单中包括吴石这位历史上被国民党视为共谍而处决的人物,这直接点燃了各方争议,事件从这里开始发酵,牵扯出国民党内部的分歧和民进党的快速回应。 活动一曝光,民进党就立刻抓住机会发动攻击。他们把焦点放在吴石的身份上,认为这是在挑战台湾的历史共识。 民进党发言人戴玮姗和立委吴思瑶等人相继发声,强调这种追思方式可能是在混淆敌我界限。 他们通过媒体放大事件的影响,把一个地方活动变成全国性话题,民进党的策略不是直接对抗国民党,而是借此激发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让蓝营自己乱阵脚。 他们的发言中提到国民党是否已经忘记了过去的反共立场,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国民党保守派的心里。民进党就这样在旁观看,等着国民党内部的火药桶自己爆炸。 国民党内部果然很快就乱了套。长期存在的路线分歧在这次事件中彻底爆发,一方面,有些人想调整两岸政策,争取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 另一方面,传统势力坚持反共底线,不愿轻易让步,郑丽文的出席被视为踩了红线,前立委蔡正元第一个站出来批评,他说这是在背叛党的历史,甚至建议国民党改名字。 蔡正元的言论充满了火药味,背后可能还夹杂着个人不满,比如他没当上副主席的遗憾。其他党内声音也跟着响起,有人觉得赢得选举更重要,两岸议题不要轻易碰。 地方层面的反应更明显,一些地方首长开始和党中央保持距离。新北市长侯友宜和台中市长卢秀燕都没参加郑丽文的就职典礼,高雄的柯志恩在选举看板上甚至移除了党徽。 这些举动清楚显示,党中央的调整在基层并没有得到认可。大家担心这种路线变动会影响选票,地方势力更倾向于稳扎稳打,而不是冒险改变。 郑丽文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个活动展现包容,打破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的沉默。她希望拉近和统派群体的距离,寻找新的支持基础。 但现实情况让她措手不及,党内裂痕比想象中深得多。面对批评,她没有退缩,而是反击说蔡正元对两岸前景太悲观,同时指责民进党在政治迫害上比过去更严厉。 为了稳住局面,她快速处理了赵少康的亮票案,还加强和党团总召傅崐萁的合作。党内有人提出恢复国统纲领,这被视为对她路线的间接肯定。这些动作显示她试图在压力下维持平衡。 事件发展到这里,已经不只是一个活动那么简单,它暴露了国民党在定位上的困惑。 过去的历史包袱和现在的选举需求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成为关键问题,民进党的外部压力加剧了内部矛盾,但国民党未来的走向,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能不能凝聚共识。 事件发生后,主要人物的动态也值得注意,郑丽文在2025年11月兼任国民党革实院长,并在上任后首次中常会上强调加强党员论述能力。 她还与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会面,双方讨论两岸分歧需和平解决。蔡正元在2025年11月继续批评郑丽文的追思举动,并在节目中表示国民党要赢选举的关键不是两岸和平,而是设定对民进党不利的议题。 侯友宜在2025年11月主持新北耶诞城交通维持计划,并回应追思事件时说守护台湾民主自由是共识。 卢秀燕在2025年11月组建救灾队援助苏澳镇灾区,并因非洲猪瘟防疫不力公开道歉,柯志恩在2025年11月被绿营初选对手提及,她强调要翻转高雄政策。 赵少康在2025年11月参与节目讨论郑丽文风波,并担忧党内危机需要处理小组。傅崐萁在2025年11月推动停砍年金修法,并因协助管家藏匿案被起诉。 戴玮姗在2025年11月批评国民党推动停砍年金是昨是今非,并在节目中讨论时事,吴思瑶在2025年11月指责郑丽文亲共无视主流民意,并赞同曹兴诚推荐沈伯洋选台北市长。 这些发展显示,事件的影响还在持续,政坛格局可能进一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