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那会儿,把全国的大儒召到白虎观开了场会,说白了就是要给儒家经书定个标准答案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13 20:51:49

汉章帝那会儿,把全国的大儒召到白虎观开了场会,说白了就是要给儒家经书定个标准答案。说这会是为了统一思想、压制不同意见,还真没冤枉它,只是这压制里,藏着汉朝那会儿的无奈。 开会前,儒生们为了经书里的一句话能吵翻天。就说“仁”字吧,有的说“爱人如己”,有的说“先爱亲再爱人”,连太学里的博士们都各执一词,学生们学得晕头转向,当官的断案子都没个准谱。汉章帝看着头疼,觉得再这么乱下去,朝廷的规矩都立不住,才下旨开这个会。 会上,章帝让大家把有争议的地方一条条列出来,由他亲自拍板。有个叫杨终的大臣,觉得墨家的“兼爱”有点道理,提了一嘴,立马被一群儒生围攻:“墨家那是无父无君的歪理,也配拿到这来说?”杨终被骂得脸通红,再也不敢吭声。最后定下来的《白虎通义》,全是儒家那套,别家学说连个影子都没留。 会后,朝廷规定,不管是太学授课还是科举取士,都得按《白虎通义》来,谁敢说不一样的话,轻则丢官,重则治罪。有个老博士在课堂上随口说“孟子的话也不是全对”,被学生告了状,直接被罢了官,回家后气得把自己批注的经书全烧了。 有人骂这是“思想坐牢”,可章帝觉得值。那会儿匈奴还在北边跳脚,国内还有豪强闹事,统一思想就像给国家拧螺丝,把大家的心思往一处拧,至少没人再拿“百家争鸣”当借口跟朝廷对着干。而且《白虎通义》里不光讲伦理,还把礼仪、法律都揉了进去,老百姓办事有了准头,地方官也少了些胡来的由头。 只是这“统一”过了头,就成了僵死。以前儒生们还敢跟皇帝辩几句“民为贵”,会后都学得乖顺了,反正照着标准答案说准没错。有个年轻儒生发现经书里有处自相矛盾,犹豫了半天没敢说,怕被说成“离经叛道”,最后只能把疑问烂在肚子里。 《后汉书》里说这场会“共正经义,使学者有所取正”,算是说清了它的用处。其实它就像给思想修了条路,大家都得顺着走,虽然少了些岔路的风景,却也避免了迷路的麻烦。只是路修得太直,走久了难免让人忘了,原来思想也能爬山、能过河,不止一种走法。 说到底,白虎观会议的“压制”,更像给成长中的思想套了个缰绳。对那会儿的汉朝来说,稳定比啥都重要,缰绳勒紧点,至少不会跑偏;可对思想本身来说,少了些野路子,也就少了些长出新枝芽的可能。后来魏晋玄学兴起,一堆人跑去研究老庄,或许就是憋久了,想喘口气吧。汉书成帝纪 古史辨派 汉知简本 汉高祖观殿 汉知简教学案 研读汉纪 汉私章

0 阅读:0
张允文化历史

张允文化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