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如今,英国首相府又不承认任何先前的承诺了?  听听,这话说的。七年前,咱们

芸霄记史 2025-11-15 19:02:08

事到如今,英国首相府又不承认任何先前的承诺了?   听听,这话说的。七年前,咱们真金白银买下伦敦泰晤士河边的一块地,准备盖座新大使馆。当时彼此同意,合同写好,钱付清,流程全是按规矩走。可结果是,七年的时间过去了,那片土地荒着不动,杂草都快比人高了。如今,英国方面一句“不认了”,就想把事翻过去。   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地议会有人提出,新馆体量太大,可能会挡居民看河的视线,还会让交通压力加重,这种理由在城市规划里很常见,本来可以改方案解决。   但很快,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里掺进了别的成分,美国跳出来说,这个位置会带来所谓“安全风险”,并给英方施压,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但仔细想,这根本不是当地规划的问题,而是政治的干预。   随着拖延不断,审批迟迟不见下文,英国政府的态度逐渐模糊,不仅没有推动解决,反而出现了彻底不承认原有协议的迹象,这意味着,七年前签的字、付的款,都可能成为废纸,这不是所谓民意问题,而是在背后用政治理由卡住中国的合法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方面的回应直接而明确。高志凯说,如果伦敦的新馆不能获批,那么英国在北京的扩建计划也没必要谈。   这个回应把事情放进了国际交往的基本规则里——互惠和对等。如果你单方面阻我,我也会公平地对你设限,这不是情绪化的发泄,而是告诉对方,没有谁的规则可以只约束别人而不约束自己。   更重要的是,高志凯提醒,今天的中国,不是百年前那个任外部力量随意摆布的国家,那个时代的炮舰、强迫条约,都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任何国家想跟中国打交道,都要以尊重为前提,尊重不是说在场面上客客气气,而是落实在行动里——答应的事要做,签了的合同要履行。   这场争议表面上是建馆的审批,实际上是一次对英国外交态度和契约精神的检验,如果选择漠视规则、随意推翻过去的承诺,那对等的回应就是必然的结果。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单方面改变约定只会破坏关系,也会让原本可以顺畅完成的合作变成对抗。   如果有人觉得过去的处事方式还能在今天行得通,那就要适应一个现实:中国会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让规则重新立住。   你觉得英国最终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0 阅读:94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