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曝光!恒星临终“橄榄形”爆炸被捕捉 天文学家罕见看到超新星“婴儿期”形态】 超新星爆炸(Supernova)是大质量恒星生命周期终点最剧烈的事件之一,但其最初爆发时的形态一直未被直接观测。如今,天文学家首次捕捉到一场超新星爆炸的早期瞬间:一颗濒死恒星在最后时刻呈现罕见的“橄榄形”向两侧猛烈炸裂,为揭开恒星死亡机制提供关键线索。据《路透》报道,这项研究由清华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杨轶与美国、德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观测对象是一颗位于长蛇座方向、距离地球约2200万光年的螺旋星系 NGC 3621 内的大质量恒星,质量约为太阳的15倍。由于超新星爆炸发生极快,要精准捕捉爆炸初期几乎不可能。这次成功观测的关键在于团队的迅速反应。这颗恒星的爆炸首次于 2024 年 4 月 10 日被侦测到。当时杨轶刚抵达旧金山,数小时内便申请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进行追踪。研究团队在爆炸被发现后仅 26 小时便开始观测,此时距离恒星内部喷发物质首次突破表面仅约 29 小时,可谓罕见地记录到了超新星爆发的“起爆瞬间”。观测揭示:恒星呈“橄榄形”从两侧爆开,而非传统认知的球形爆炸研究显示,这颗临终恒星赤道附近被一圈既有的气体与尘埃盘包围。爆炸冲击波将核心物质向外推挤,使恒星形状被拉长,呈直立“橄榄形”,并从侧面猛烈炸裂,打破传统对超新星呈球形爆炸的想象。相关研究已于 12 日发表在《科学先端》(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这类大质量恒星(红超巨星)的寿命通常只有约 2500 万年。相比之下,太阳已经存在约 45 亿年,预计仍可稳定燃烧数十亿年。研究第一作者杨轶表示:“超新星的几何形态,为理解恒星晚期演化以及引发这场‘宇宙烟火’的物理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他解释,当恒星耗尽核心核聚变的氢燃料后,核心会迅速塌缩,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推动物质穿出恒星表面并抛向太空。这次的 VLT 观测恰好记录到物质冲破恒星表面的极短暂阶段,是研究超新星爆炸起始形态的难得机会。杨轶指出,这次早期观测还排除了部分现存的超新星爆炸理论模型,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方向。图:超新星爆炸最初形状的模拟图。 (路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