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邓颖超在广州产下一子,可惜这个孩子生下来体重太大,超过了正常标准,导致邓颖超难产,而那时的技术还无法进行剖腹产手术,只能用产钳助产,但孩子的头部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最终夭折! 本该是她与丈夫周恩来迎接第一个孩子的喜悦时刻,却因为胎儿过大、技术落后而变得步步逼命。面对医生“凶多吉少”的判断,邓颖超握紧被汗水浸透的床单,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孩子和革命,她一个都不想舍弃。 但母亲杨振德明白,女儿已到生死边缘,再拖下去,两条命都守不住。 她红着眼恳求医生保大人,转过头却看见邓颖超泪水滑落:“这个孩子,是他盼了许久的……”话未完,但她知道,母亲说得对,只有活下去,才有继续战斗的资格。 孩子静静地躺在产布上,连哭声都没发出便离开了人世。 其实,这场悲剧的前因,要追溯到几年前。 1919年天津“五四”浪潮里,觉悟社的会议室经常亮着通宵的油灯。周恩来冷静、周密,邓颖超坚韧、行动力强,两人共同组织演讲、写传单、号召青年觉醒。相似的信念让他们从战友走向相伴者。 1925年,他们在广州简朴成婚,“愿同赴断头台”的誓言,是那个时代革命情侣最真挚的浪漫。东征战事紧迫,新婚不久,周恩来受命奔赴前线,邓颖超留守广州参与妇女运动,让数以千计的妇女第一次走进政治舞台。 忙碌间,她第一次怀孕。剧烈的妊娠反应让她虚弱不堪,却仍坚持工作。那时丈夫远在前线,母亲在天津,身边连个能商量的人都没有。她怕耽误工作,竟悄悄买了堕胎药。 她咬着被角不敢出声,只请了一周病假,周恩来得知后第一次发了脾气。 第二次怀孕,她按丈夫叮嘱,由母亲照料静养。胎动带来的喜悦让两人都在心里悄悄编织着未来。但是,上海“四一二”政变的血雨腥风卷向广州。 孩子夭折后,还未等她恢复,敌人便开始搜查医院。她含着泪,忍着产后剧痛,化身成护士从后门悄然离开广州,辗转逃往香港,也从此失去了再次成为母亲的机会。 那段经历成了她终身难言的隐痛,却没成为两人之间的隔阂。他们的情感更像战壕里背靠背的战友,相互扶持、彼此成全,不靠情话,而靠行动守望。 此后五十年,他们将爱全部投向革命的孩子们。孙维世、李鹏、邓楠……二十余名烈士遗孤由他们抚育成人。 她与周恩来携手一生,虽无子嗣,却留下了比鲜血更深刻、比泪水更恒久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