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春,新四军2营正要打日军伏击,一大嫂忽跪求营长:求求你们,放过这些日军,听到这句话,战士们都很惊讶。营长看着这位大嫂,心里也难受极了。 1943年春,华中大地笼罩在日军清乡扫荡的阴霾之下,苏中平原上,新四军一师各部正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3月中旬驻扎在泰兴县北的新四军某营接到可靠情报,一支约30人的日军运输队将于次日清晨经过杨家桥一带,这支队伍刚从附近村庄搜刮了大批粮食物资,正准备运往县城,营长陈志明立即召集干部研究伏击方案。 但是就在部队完成部署的当晚,一个意外消息打乱了全盘计划,村里的一位年长的妇女摸黑找到部队跪求营长:求求你们,放这些日军过去吧,在营长的询问下才得知,原来日军这次采用了极其卑劣的新战术,将15名无辜村民绑在运输车队前后充当人肉盾牌。 这些人质中有七旬老人、怀抱婴儿的妇女,还有几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这让战士们都非常的揪心。 面对这个棘手局面营部紧急开会商议对策,政委老郑沉重地说:咱们这一带已经有高庄、李庄、王集三个村子因为通共被日军血洗,死了200多口人,这次要是强行伏击,敌人肯定会拿这些乡亲开刀。 营长陈志明在屋里来回踱步和政委经过反复推演一个大胆的营救方案逐渐成型,陈志明决定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优势,在杨家桥以北的芦苇荡设置主战场,同时联系附近的县大队和区小队,在其他几个方向制造假象分散日军注意力。 更关键的一步棋是,通过可靠渠道联系上了伪军中的地下党员王德才,王德才负责向日军指挥官透露新四军主力已调往东南方向的假情报,让敌人放松警惕。 3月17日凌晨4时天还未亮,营救行动正式开始,先是区小队在西面制造爆炸声吸引日军注意,接着县大队在东面虚张声势,打了几枪就撤退,日军指挥官果然中计派出一半兵力去追击。 就在日军队伍经过预定地点时,事先埋伏的工兵引爆了路边的土制炸药,制造出道路塌方的假象,运输车队被迫停下日军士兵纷纷下车查看情况,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隐藏在芦苇荡中的神枪手们同时开火,十几个押送人质的日军应声倒地。 与此同时,早已潜伏在附近的民兵配合新四军战士冲出来,迅速割断绳索,将惊魂未定的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整个营救过程不到五分钟,等日军反应过来组织反击时,新四军已经带着获救群众消失在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中。 这次行动虽然没有全歼敌军,但成功营救了全部15名人质,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此战极大鼓舞了当地民心,获救的村民中有两名青年当场表示要参加新四军,其中一位叫李大壮的小伙子后来成长为出色的侦察兵。 日军遭此打击后不得不改变策略,在该地区很少再使用人质战术,当地群众看到新四军宁愿冒险也要救人的义举,纷纷主动为部队提供情报、运送物资,原本对抗日持观望态度的一些乡绅也开始暗中资助新四军。 这次营救行动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展现了新四军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更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正是无数个这样的感人事迹,让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时至今日,杨家桥附近的老人们还会向后辈讲述这个故事,村口那座重修的石桥旁,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