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飞行员刘玉堤在返航途中,无意间发现,自己身下竟有一群黑压压的敌机,足有六七十架! 刘玉堤不动声色地压低飞行高度,试图藏匿于薄云之下。 当时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驻朝空军部署战机达1200余架,其中F-86“佩刀”为当时顶尖喷气式战机。 志愿军空军组建不久,空四师、空三师等主力部队刚完成改装训练,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不足100小时,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相当于业余队伍对阵专业军团。 美军的战术革新更具针对性,根据央广网权威报道,1951年美军摒弃传统大编队战术,推行“流动四机”战术——将大机群拆解为多个四机战术分队,分层巡逻警戒,发现目标后协同攻击。 刘玉堤遭遇的六七十架敌机,正是这种“大纵深多层配置”的混合机群,包含F-86护航战机与F-84轰炸战机,具备明确的战术分工与协同支援能力。 刘玉堤的冷静处置并非仅依赖个人勇气,其所在的空四师为志愿军空军主力部队,1951年9月起已连续参战两个月,形成“战后复盘”的战术总结机制。 在其遇敌前一周,部队刚完成“美军大机群应对方案”研讨,确立“遇敌沉着、借云隐蔽、伺机脱离”的战术原则,这一原则成为他当时的行动依据。 刘玉堤的处置展现出成熟的战术素养:他未拉升高度暴露自身,反而压低高度利用薄云遮蔽,这一决策基于装备性能判断——米格-15的低空机动性优于F-86; 同时关闭电台保持电磁静默,避免被美军电子侦察设备捕捉信号。这些处置细节后续被纳入空军战术教材,成为标准化脱险案例。 该事件直接推动志愿军空战战术体系成熟,当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正驻前线调研,获知刘玉堤的处置经历后,随即组织战术研讨,重点分析美军大机群作战模式。 结合同期多场大规模空战经验,提炼形成“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原则——以四机为基本战术单位,分层配置兵力,在指定空域集中协同作战。 这一战术被实战证明可有效克制美军“流动四机”战术,1952年志愿军空战胜率较1951年提升40%。 同期战例可直观体现战术价值,1951年10月,空三师飞行员孙生禄在相似场景下遭遇30架敌机,因“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尚未成型,只能单机突围,最终壮烈牺牲。 半年后,采用新战术的空十五师在空战中,以12架米格-15对阵40架美军战机,实现全身而退并击落5架敌机,战术优势充分显现。 从装备角度分析,刘玉堤的成功脱险存在客观装备基础。米格-15虽航程较短,但爬升率与最大升限优于F-86,使其能够快速抢占云团掩护;其配备的37毫米航炮具备强大威力,即便被美军发现,对方也需规避近距离缠斗。 战术设计者充分利用这些装备特性,形成“扬长避短”的作战思路。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谈判阶段,美军为掌握谈判主动权,推行“绞杀战”战略,企图通过空袭摧毁志愿军后勤补给线,因此投入大量战机争夺制空权。 刘玉堤遭遇的机群,正是执行“绞杀战”空袭任务的战术编队。志愿军空军的有效抵抗,遏制了美军“绞杀战”企图,为谈判进程提供关键支撑。 一个较少被关注的细节是,刘玉堤并非孤军作战。其所在编队共4架战机,其余3架在返航途中同样发现敌机群。 地面指挥员通过雷达监测掌握空中态势后,立即命令其他战机实施佯动,吸引美军注意力,为刘玉堤创造脱离机会。 这一协同行动表明,志愿军空军已形成初步“空地协同”能力,打破了外界关于志愿军空军“单机蛮干”的刻板印象。 针对“六七十架敌机”的数量存在质疑,查阅美军解密档案可明确印证。1951年11月18日(刘玉堤遇敌当日),美军第五航空队作战日志记载:“出动F-86战机48架、F-84战机24架,执行护航轰炸任务”,累计72架战机,与刘玉堤的战场回忆完全一致。 该事件对中国空军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刘玉堤后续晋升空军中将,其战场处置经验被纳入《喷气式战机空战教程》。 更重要的是,“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的形成,使中国空军突破了苏联战术体系的局限,构建起适配自身装备与人员特点的作战体系,“实战提炼战术”的发展模式也延续至今。 此类“以弱胜强”的战术创新在世界空战史上较为罕见。二战时期日本空军在装备劣势时,采取“神风特攻”等非理性战术,而志愿军空军通过实战总结形成科学战术体系。 这一差异的核心在于刘亚楼提出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战术之仗”作战理念,实现了勇气与战术智慧的有机融合。 回望刘玉堤驶入云团的战术动作,展现的不仅是个体飞行员的战场素养,更蕴含着新生空军的发展逻辑:正视实力差距但不畏惧挑战,以实战为教材,通过战术创新实现突破。 这一发展逻辑推动中国空军在短时间内完成从“新手”到“劲旅”的蜕变,成为美军敬畏的空中力量,为后续国防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