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坠机后,仅剩中俄战机完成飞行表演 21日的迪拜航展发生“光辉”战机坠毁事故后,对在场的观众和其他国家的代表们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剩下的12场飞行表演,有10场全部取消,仅剩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以及阿联酋“骑士”飞行表演队,继续登场完成了科目。 当天的画面让在场观众心有余悸:这架承载着印度军工希望的战机,刚完成8分钟特技动作,机身突然失控,像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头扎向地面。远离观众区的爆炸点升起滚滚黑烟,金属碎片飞溅,飞行员连弹射逃生的机会都没有。 现场的印度代表团脸色铁青,他们原本计划用这场表演向全球推销“光辉”,顺便在中印边境紧张的当下,给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一个下马威。 可现实给了最狠的一巴掌,印度审计总署2024年的报告早戳破了“光辉神话”:从1983年立项至今,40年里砸进去的30亿美元,足够买近百架国际主流战机,可“光辉”至今只交付25架,且全是“拼凑货”。 发动机是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航电系统靠以色列埃尔比特公司整合,就连机身关键部位的铝合金,都被查出用民用标准顶替军用级,抗疲劳性差了三成,高空高速飞行时极易出现结构断裂。 这次坠毁绝非偶然,今年3月莫迪总理视察空军基地时,同款战机刚在地面滑跑时爆过起落架;航展前一周,外国摄影师拍到地勤人员用塑料袋接着机身漏出的燃油,印度军方还嘴硬说“是正常维护残留”。 更讽刺的是,印度国防部上个月刚紧急签下97架“光辉”采购合同,想靠“自产自销”撑场面,可生产线每月顶多造1架,改进型LCA Mk2的研发更是停滞两年,核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至今没搞定。 “光辉”的窘境,不过是印度军工“组装式创新”的缩影。隔壁“阿琼”坦克研发35年,体重超标到穿不了边境桥梁;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建了14年,试航时连雷达都没装全。 这些项目共同的问题的是:零件从全球采购,整合却全凭“经验”,连最基础的软件兼容性都没解决。“光辉”的飞行控制系统就曾多次出现误报,飞行员吐槽“像在跟一台不听话的洗衣机打交道”。 迪拜航展的地缘舞台上,这场坠毁更成了公开的笑料。巴基斯坦的JF-17“枭龙”当天稳稳完成落叶飘特技,机身印着“100%本土制造”的字样;中国参展的歼-10CE亮出先进航电系统,外国采购商排着队咨询。 巴基斯坦网友做的梗图迅速刷屏:“枭龙”平稳飞过迪拜塔,配文“真国产不用塑料袋接油”,戳得印度颜面扫地。 要知道,印度原本想借这次航展拿下埃及、菲律宾的订单,甚至放话“比枭龙便宜三成”,结果坠毁视频一传开,埃及军方直接暂停谈判,菲律宾也转头去考察瑞典“鹰狮”战机。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急着发声明“是飞行员操作失误”,可国际航空联合会的初步调查显示,是飞控系统突发故障,弹射座椅也没按程序启动。 而这两个关键系统,一个是印度“自主研发”,一个来自英国马丁·贝克公司,却没做过适配测试。这种“重采购轻研发”的路子,让印度军工陷入恶性循环:越依赖进口,越没动力搞创新,最后连组装都能出纰漏。 有意思的是,航展上唯有俄罗斯“勇士”队的苏-35和阿联酋“骑士”队的幻影2000照常表演,前者靠的是几十年积累的气动设计经验,后者则有法国成熟的技术支持。这对比恰恰说明,军工实力从来不是靠嘴吹的,没有核心技术托底,再华丽的表演也逃不过摔下来的结局。 “光辉”坠毁像一面照妖镜,照出印度在南亚军事竞争中的技术焦虑。想靠“拿来主义”堆出“国产之光”,却不愿沉下心攻克材料、动力这些基础难题,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早晚会付出代价。 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下,印度本该用真技术说话,结果却用一场坠毁暴露了底气不足。要是再不清醒,下次航展上,可能连用塑料袋接油的机会都没了。毕竟,军工赛场从来容不得“面子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