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上海某商贩,从缅甸运回1块9吨重的翡翠原石,对外售价10万大洋,南商北贩皆闻讯而至。 十万大洋买块石头,在1922年可是天文数字。这个苏州来的商人张文棣当年一掷千金的决定,不仅震惊了整个上海滩,更开启了一段传奇故事。谁能想到,这块看似平凡的黑皮原石,里面竟然藏着价值连城的秘密。 张文棣的人生经历相当坎坷。幼年因为战乱,早早失去了双亲,成了一名孤儿后来被教会收养,在教会学校里学习长大。这个苏州孤儿靠着教会的帮助接受了教育,长大后凭借自己的本事在上海开了一家进出口贸易洋行。 当时的上海滩可不一般,各种奇珍异宝都能见到。张文棣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慢慢对翡翠产生了兴趣,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几年下来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1922年,上海珠宝界出了个大新闻。从缅甸运来了一块巨型翡翠原石,重达9吨,卖家开价10万大洋。这个价格在当时绝对是天价,一般人想都不敢想。这块原石外表看起来黑乎乎的,被风化皮包裹着,根本看不出里面是什么样子。 消息传开后,南来北往的珠宝商人都赶来看热闹。大家围着这块巨石指指点点,有的用放大镜看,有的用手电筒照,都想找出点蛛丝马迹。但是十万大洋的价格让大部分人打了退堂鼓,毕竟赌石风险太大了,万一开出来是废料,那就血本无归了。 有人传言说这块原石里可能有金丝种翡翠。金丝种在翡翠里算是极品了,内部有丝状的绿色条带,在光照下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价值极高。这个消息一出,原本观望的商人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就在几个有实力的珠宝商准备出手时,张文棣突然出现了。他看起来并不起眼,也不是珠宝界的老手,但他直接拍板说要买这块原石。按照行规,先拍板的人有优先权,其他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张文棣掏出了十万大洋的巨款。 买下原石后,张文棣开始了提心吊胆的解石过程。刚开始擦了几十公分,里面还是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抹绿光。继续往下开,竟然真的开出了一块重达上千公斤的极品金丝种翡翠! 整个上海珠宝界都炸锅了,那些原本观望的商人们肠子都悔青了。按理说,张文棣应该把这块翡翠分割开来制作成各种饰品,这样能赚一大笔钱。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决定用这整块翡翠雕刻一座佛塔。 张文棣说自己能有今天,除了靠自己努力,更要感谢家乡的养育之恩。他想雕刻一座苏州报恩寺塔来报恩。为了完成这个想法,他又花了大笔钱,把翡翠运到北京,请了150多个能工巧匠来雕刻。 这个工程花了整整10年时间。工匠们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整体高约127厘米,直径约33厘米,重34千克,底座是三级台阶,按照北京太和殿的样式,与塔身层层插嵌。从大到小的每一个部件,从瓦片到梁柱,都做得精美绝伦。 1933年,张文棣带着这座翡翠宝塔参加了美国芝加哥的世博会,轰动了全世界。各国参观者都被这件中国艺术品震撼了,纷纷称赞中国工匠的技艺。 本来第一次参展结束后,宝塔是回到中国的。但是1939年再次参展时,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张文棣和他的翡翠宝塔被困在了美国。为了支持国内的抗战,张文棣把宝塔改名为”和平塔”,在美国各大博物馆展出,把展出费用都寄回国内。 1965年,张文棣去世前,按照遗嘱把翡翠宝塔捐给了美国奥克兰博物馆,要求永久展出。从那时起,这件中国国宝就一直留在了美国,再也没能回到祖国。 这个故事听起来真是让人唏嘘。一个苏州孤儿,凭借胆识和运气,创造了一个翡翠传奇。但这件国宝至今还在异国他乡,也成了很多中国人心中的遗憾。 一块石头,十万大洋,一生传奇。张文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知恩图报,虽然翡翠宝塔至今还在美国,但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你觉得张文棣的选择是对是错?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这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