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这份声明来自七个国家,会议开了两天,从讨论全球热点问题到敲定合作立场,最后拿出的文件里,不少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025年11月11日至12日,七国集团外长会议在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举行,这次会议由加拿大担任轮值主席国,地点选在安大略省的湖畔小镇,象征北美与欧洲的跨大西洋纽带。出席者包括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英国外长伊薇特·库珀、法国外长让-诺埃尔·巴罗、德国外长约翰·瓦德普尔、意大利外长安东尼奥·塔贾尼、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加拿大外长阿妮塔·阿南德,以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此外,印度、韩国、巴西、墨西哥、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乌克兰等新兴经济体及伙伴国外长受邀参与,会议规模扩展至近20国代表,旨在扩大西方阵营的影响力。 会议议程覆盖全球安全、经济韧性和能源议题,但涉华内容占比突出,约占声明的三分之一。两天内,先是闭门磋商乌克兰局势与中东冲突,随后转向印太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加拿大外交部事先公布优先事项,包括海上安全、经济弹性与关键矿产合作,这些表面中性的话题,却在讨论中逐步聚焦中国角色。七国代表强调协调对俄制裁,同时引入双用物品监控机制,意在防范第三方支持。欧盟代表则推动矿产伙伴关系,试图分散对单一来源的依赖。印度与韩国等客座国虽表达经济关切,但对涉华条款多持观望,避免直接表态。 这份联合声明长达数千字,重申G7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并在印太部分明确反对“任何单方面以武力或胁迫改变现状”的行为,特别点名东海、南海与台湾海峡。声明还欢迎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如卫生与气候机制,强调跨台湾海峡和平的重要性。这部分措辞较以往更尖锐,删去了以往声明中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提及,转而突出“航行飞行自由”。七国借此将台海问题国际化,试图为外部干预制造空间,同时回避自身军舰频繁穿越的挑衅事实。 在乌克兰议题上,声明呼吁立即停火,并谴责第三方提供军事援助,包括双用物品如电子元件与机械设备向俄罗斯转移。七国指责此类行为削弱制裁效果,要求加强贸易与金融监控。西方情报报告称,中国出口相关物品增长20%,但中方始终坚持中立,从未供应致命武器,且出口管制严格符合国际规范。声明忽略七国自身向乌克兰输送数百亿美元武器的现实,却将冲突延长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G7在俄乌僵局中的无力感:制裁虽多达数千项,俄罗斯经济却未崩盘,能源收入仍支撑战事。 关键矿产供应链成为经济施压的核心。声明批评“非市场政策与实践”扰乱全球供应,特别是稀土加工领域的出口管制,导致价格波动与短缺。七国欢迎近期美中矿产讨论结果,但敦促避免未来“政策障碍”,并推动伙伴投资以实现多元化。G7构建的“生产联盟”与“关键矿产行动计划”旨在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目标到2030年将稀土进口来源分散至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等地。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90%,加工链完整,这些管制措施实为资源保护与环保需求,却被解读为“卡脖子”策略。欧洲制造业如德国汽车业高度依赖此类材料,脱钩呼声虽高,实际执行却面临成本飙升。 新兴经济体代表虽全程旁听,却在涉华条款上保持低调,仅在经济弹性讨论中提出矿产合作建议。巴西强调拉美矿区潜力,韩国关注半导体链条,乌克兰则聚焦援助申请。这些国家不愿卷入地缘对抗,转而寻求务实贸易。声明虽表面铁板一块,内部妥协痕迹明显:意大利建议保留对华务实渠道,未被采纳;德国团队淡化科技限制,以护企业利益。国防开支目标上,美国推动GDP的2%门槛,法国与加拿大犹豫不决;巴以问题上,英国支持以色列自卫,法国呼吁巴勒斯坦建国,分歧未掩盖。 11月13日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逐条拆解声明,强调中方强烈不满与坚决反对。针对双用物品指责,林剑指出中国未提供致命武器,出口管控严谨,七国自身武器输送才延长冲突。关于台海,他重申台湾问题纯属内政,反对外部干涉,支持和平统一但不容“台独”挑衅。南海东海局势稳定,某些国家军舰侦察才制造紧张。核议题上,林剑称中国核力量维持最低水平,透明度高,美英澳核潜艇合作风险更大,却被忽略。 林剑的回应有理有据,避免情绪化对抗,转而亮明底线: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反对霸凌主义。外交部已向加方提出严正交涉,中国驻加使馆称声明“粗暴干涉内政,恶意抹黑”。中方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容篡改,G7无权越界。这种从容姿态源于综合国力:2025年中国GDP稳居世界第二,稀土出口审批有序,055型驱逐舰编队远海训练常态化,展示维护权益的能力。 外部压力下,中国战略定力不减,权益维护靠对话与实力并举。七国强硬能持续多久?这份文件或成转折,考验西方阵营的凝聚力。

用户10xxx55
七国联军进攻中国。专打独打小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