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份国外同行的报告,翻译过来是《社媒流量对俄乌冲突的影响研究报告》,挺有意思的,摘选几个重点让AI总结一下分享给大家:1️⃣乌克兰的“流量发动机”。开战初期,乌克兰几乎把整个地球的注意力都拉满格。泽连斯基一条自拍视频,“我们都在这里”,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打动人。TikTok 里刷屏的战地短片、士兵之间的互动、普通人的求救与记录,把战场变成了全球情绪的集中器。报告的数据里甚至提到,战事爆发头两周,全国超过 70% 的欧美社媒流量都指向乌克兰话题。各国政府援助速度之快,背后不仅是政治判断,也是不敢违背民意的压力。换句话说:乌克兰最强大的盟友之一,是社交媒体。2️⃣流量寿命短,战争耐力长等战争进入僵持期,人们开始疲倦。每天都有伤亡、每天都有战斗,但内容不再“新鲜”。报告里说,某些无关事件的流量一度远超战争本身,例如:强尼·德普 vs 安珀·赫德庭审直播、富豪潜艇“泰坦号”失联、Coldplay 演唱会某 CEO“被抓包”、美国大选的各种争吵、巴以冲突突然爆燃,甚至连马斯克和特朗普的爱恨情仇都能分走大家对俄乌冲突的主力。整个趋势就是:乌克兰不再是“话题中心”,而是互联网上的某种背景音。3️⃣俄罗斯的“低流量优势”相比乌克兰的全球公开战,俄罗斯采取的是另一套打法:控制 Facebook、IG 等平台、强化国内叙事统一性、让战事以官方口径“有条不紊”地进行。乌克兰靠流量聚光,俄罗斯靠信息管控,把外部声音彻底屏蔽。报告甚至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乌克兰在舞台中央跳舞,但观众开始走向别的舞台,而俄罗斯在后台关上门,专心排自己的戏。当全球不再关注,你也就不再被不断审视。而乌克兰的声量下降,带来的援助波动,让俄罗斯在长期消耗战中反而稳住了。4️⃣,这家机构在坚定援乌的欧洲做了一个调研,“支持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民众比例,从2022年的65~70%,降到了2025年3月的45%,“觉得本国政府对乌克兰做得太多”的人,从 15% 拉高到 30% 甚至更多。5️⃣,政治人物的感受非常直接,同一位议员,在 2022 年发“我们必须支持乌克兰”的帖,底下是刷屏点赞小国旗,现在再发类似内容,评论区多了:“我们自己的物价都控制不好,还管别人?”“再给钱是不是用来腐败的?”。6️⃣,特朗普长期以来的关税政策影响了流量走向,民众开始关注关税对本国经济、移民、治安的影响,援乌再一次成为侵蚀他们生活安全感的导火索,近一步削弱了欧洲民众对乌克兰的“同情心”;7️⃣,在这种民意背景下,执政党与反对党会做一件事,调研机构以法国为例,“调整议程排序”。同样是援助法案,以前可以放在新闻发布会前 10 分钟,现在被挪到后半场。预算谈判桌上,原来“援乌列为优先事项”,现在变成“可以谈判的筹码之一”。于是出现几个可见结果:新一轮援助法案通过变慢了,原本一两周搞定的程序,现在要讨论几个月;军事援助规模从“大片段的重型武器包”变成“分期、分批、小包裹”。以下是我看完这份报告的看法:对于乌克兰来说,“好像大家都不怎么着急了”比背叛更可怕,这也是泽连斯基为什么一直要奔波各国,渲染焦虑的原因。流量的影响就像蝴蝶效应:热搜话题被别的事件挤走 → 舆论温度下降 → 民调里支持援助的比例慢慢下滑 → 政策优先级被调整、援助缩水或拖延 → 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资源优势被侵蚀 → 俄罗斯在“低曝光环境”下撑得更久,反而在长期消耗战里占了便宜。报告中一句原话我非常喜欢:“注意力是一种有限资源,而战争是一场极其漫长的争夺战。(Attention is scarce; war, by contrast, is a relentless contest that stretches far beyond the span of public focus.)”,现代战争包含了信息战,信息战也不仅包括信息安全的攻防,流量引导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说白了就是老祖宗所说的反间计,信息时代的恐慌,完全靠流量引导。
看了一份国外同行的报告,翻译过来是《社媒流量对俄乌冲突的影响研究报告》,挺有意思
肉呆魔王
2025-11-24 18:52: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