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我们的目标是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至少50年吧,也许75年,75年就是15个5年计划,那一天赶上美国超过美国,我们才透一口气,而现在正处于第14个五年计划中(2021一2025),伟人就是伟人,还有不服的就不是个正常人。 2025年,第14个五年计划收官进入倒计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GDP较2021年增长23%,与美国差距缩至1.2万亿美元。 回望1956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50到75年赶上美国”,彼时钢产量仅为美国1/10,如今14个五年计划走完,每一步都在印证伟人的远见。 1953年首个五年计划启动时,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国钢产量仅135万吨,不足美国匹兹堡钢铁厂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一五”计划重点推进的156个工业项目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6年实现解放牌卡车量产,而同期美国福特汽车年产量已达150万辆,差距极为显著。 计划经济的制度优势在此阶段逐步显现。“三五”计划(1966-1970)实施期间,尽管面临外部封锁压力,仍顺利完成“三线建设”,在西南地区建成攀枝花钢铁厂、成都飞机制造厂等关键项目,为国防工业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时,美国已实现载人登月,但中国仅用17年便完成美国30年的航天启蒙进程,正是这种集中力量补短板的战略定力,为后续追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始于改革开放后的“八五”计划(1991-1995)。这一时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海尔冰箱通过ISO9001国际认证进入欧美市场,联想推出首款自主研发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开始萌芽。 1995年中国GDP突破6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10倍,而美国同期增速为3.2倍,追赶速率实现首次实质性提升。 “十三五”计划(2016-2020)成为发展进程的关键转折点。此期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1.9万公里增至3.79万公里,占全球总量的70%;5G基站建成71.8万个,规模为美国的2倍。 2024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达3.8万亿元,占GDP比重2.5%,较“十一五”(2006-2010)增长3倍。“十四五”期间重点攻关的23个“卡脖子”领域中,28nm芯片实现量产,长江存储的3D NAND闪存打破美光垄断,而198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不足1%,完全依赖进口。 1956年美国人均GDP为中国的34倍,2025年这一差距缩小至1.8倍;199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22%,中国仅为4.5%,2025年中国反超至18.5%,美国则降至16.2%。 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用7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五年计划的连续性与战略定力是核心保障。”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陆军一个师的火炮配备数量仅为美军的五分之一,且不具备制空权;2025年国防领域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现役军人130万,列装歼-20等隐身战机300余架,东风-41洲际导弹具备全球覆盖能力。 军费占GDP比重为1.7%,仅为美国3.5%的一半,形成低成本高效能的国防威慑体系。 民生领域的改善更能诠释“透一口气”的深层内涵。1956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1岁,美国为70岁;2025年新华网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升至79岁,与美国差距缩小至0.8岁。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6年的98元增长至2025年的4.8万元,彩电、汽车普及率从0.1%、0.01%分别提升至110%、38%,这种全面发展的追赶态势,较单纯经济总量超越更具实质意义。 1956年中国在联合国无话语权,2025年在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中,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有150国参与,远超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14国。2025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6.8万亿元,美国为3.2万亿元,经济影响力的逆转正在发生。 第十五个五年计划(2026-2030)的战略蓝图已逐步清晰。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中国已组建12个国家实验室,规划研发投入超5万亿元。 按照当前发展增速测算,2035年前后中国GDP有望实现对美国的超越,这一进程恰好处于毛主席预测的“五十年至七十年”区间内。这一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几代人接续奋斗的必然成果。 伟人的战略远见,不仅在于精准预判发展目标,更在于设计了五年计划这一系统性落地路径。2025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已无需如1956年那般仰视美国,而是能够以平等姿态开展国际对话。 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收官,并非战略目标的终点,而是实现“透一口气”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这正是对伟人战略构想的最佳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