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报道万万没有想到,广东,一女子捡到一部手机后,失主给女子打电话,女子不但不接电话,后失主报警找到女子时,女子竟在网吧准备非法刷机,想将手机占为己有,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失主当着警察的面让女子归还手机时,女子不但拒不归还,还理直气壮的觉得失主态度恶劣,并立马从民警手里夺回手机称:我有权不给你,这是我捡的不是偷的![黑线] 在广东某市,一位女士在餐厅捡到一部手机后,非但没有主动联系失主,反而计划通过刷机将手机占为己有,失主借助手机自带的定位系统,在警方协助下找到这位女士时,她依然坚持“捡到的东西可以不还”。 不少人觉得捡到东西和偷盗是两回事,但民法典早有明确规定,拾得遗失物,必须归还权利人,如果拒不归还,且财物价值达到一定标准,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中的“侵占罪”。 有人捡到财物后向失主索取高额酬谢,也有人因保管不当导致物品损坏,最终被告上法庭,捡到东西不只是一道道德题,更是一道法律题。 如果担心直接联系失主可能引起误会,完全可以请警方作为中间人沟通,假如一时无法找到失主,可以发布招领信息,同时注意妥善保管物品,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赔偿责任。 事实上,从拾得物品那一刻起,法律上的保管义务和返还责任就已经产生,认为“捡”和“偷”有本质区别,是一种常见的认知误区。 除了手机定位,智能设备序列号追踪、云端数据同步等功能都显著提高了寻回率,这也让试图侵占他人物品的行为更容易留下证据。 如果暂时保管物品,需注意维持其完好状态,避免因疏忽导致额外纠纷,遇到失主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发现物品已有损坏,最好通过警方协调处理。 看完这个新闻,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好家伙,我捡的就是我的?那我现在去街上捡个钱包,里面的钱是不是也跟我姓了,这逻辑要是成立,世界不就乱套了。” “民法典写得明明白白,捡到东西不还,失主有权要求返还,如果通过刷机等方式拒不归还,金额大了还可能涉嫌侵占罪,这不是道德问题,是法律问题,警察叔叔找上门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她居然还嫌失主态度不好,难道捡了别人手机,还得失主带着锦旗和感谢费,好声好气地求着她还吗,真是倒打一耙的高手。” “都被警察在网吧按住了,证据确凿还要抢手机,这心理素质也是‘杠杠的’,难道不觉得尴尬吗。” “现在手机都有查找功能,关机也能定位,真以为不接电话就找不到你了,这年头,想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也得先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库啊。” “我之前也捡到过手机,马上接电话约地方还了,失主特别感激,非要塞给我两百块钱,我没要。将心比心,谁丢了东西不着急,昧着良心占便宜,晚上睡得着觉吗。” 那么,大家,如果你捡到贵重物品,会毫不犹豫地归还吗?你认为对于这种“捡到不还”的行为,怎样的处理方式最能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信源: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