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 乌克兰这仗打完了,分赃开始了。地归俄罗斯,钱归美国,命归乌克兰老百姓。 这场打了1369天的战争,终于在大国的算盘声中按下暂停键。俄罗斯吞下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美国攥紧重建合同和矿产权益,乌克兰老百姓则用三代人的血泪,填满了这场分赃的沟壑。 俄军的胜利勋章浸着血水,他们在占领区新设五个行政区,迁入十万俄罗斯移民,却填不满100万伤亡的窟窿。光是校级以上军官就折损240余人,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沉入海底,600多架战机摔成废铁。 现在前线补给要靠伊朗的无人机、朝鲜的炮弹撑着,西伯利亚的征兵站里,少数民族青年的入伍比例是莫斯科的40倍。 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打成了“特别消耗战”,国防开支占GDP的6.3%,相当于每四块钱财政收入就有一块烧在乌克兰的战壕里。 卢布贬值、物价飞涨,远东地区的老人在零下30度的冬天捡柴取暖,而莫斯科的寡头们仍在迪拜的游艇上庆祝“领土扩张”。 美国的账本算得精明,1800亿美元军援砸下去,换来的是洛克希德·马丁股价翻倍,能源公司对欧天然气出口翻番,价格飙升十倍。 现在特朗普的28点和平协议里,明晃晃写着冻结的3000亿俄资产中,1000亿要进乌克兰重建基金,美国企业拿50%利润。乌克兰地下的稀土、锂矿,黑海的港口,东欧的粮仓,全成了美国“民主投资”的标的物。 想想看,泽连斯基政府去年抵押了50%的矿产开采权,换来的却是国内55%的工业产能瘫痪,630万难民在欧洲乞讨,370万平民在国内流浪。基辅的咖啡馆在空袭警报中营业,哈尔科夫的孩子在地下室上课,而华盛顿的政客们正在瓜分重建蛋糕。 最惨的是乌克兰的血肉账本,战前4300万人口,现在只剩2900万,14岁的男孩扛着枪上战场,45岁的母亲在难民营教孩子辨认地雷。经济缩水三成,外债从227亿飙到2300亿,相当于每个乌克兰人背8000美元债务。 顿巴斯的农田里,未爆的集束炸弹比麦穗多,赫尔松的医院缺医少药,96岁的老人在断电的地下室饿死。泽连斯基的支持率跌到57%,但美国不在乎。他们早就在扶持下一个代理人,就像1991年抛弃阿富汗,2011年抛弃利比亚那样。 俄罗斯以为吞下土地就能换来战略缓冲,却不知道吞下的是烫手山芋。北约因战争扩张,芬兰瑞典加入,1300公里边境线变成前线。中亚国家悄悄转向中国,高加索地区离心离德,车臣的卡德罗夫开始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能源出口被腰斩,只能折价卖给印度中国,曾经的“欧洲锅炉房”如今靠卖二手武器度日。最讽刺的是,俄军在乌克兰摧毁的,正是自己30年前援建的基础设施。哈尔科夫的拖拉机厂、顿涅茨克的煤矿,现在都成了废墟。 这场战争像面镜子,照出大国博弈的残酷逻辑:俄罗斯用士兵的命换土地,美国用美元换资源,乌克兰用一代人的未来换存在感。 当特朗普在白宫盘算诺贝尔和平奖,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签署移民法令,基辅的母亲们正在教孩子记住仇人名字。土地会被种下新的仇恨,债务会压垮下一代,而那些分赃的手,永远不会沾上鲜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