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赫尔愤怒地对日本说“……我在50年之久的公职生涯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没有廉耻、充满虚伪和公然歪曲事实,连做梦都不能想象地球上竟有这样牵强附会能说出这么多谎言的国家”。因此国际社会要象防强盗一样盯着日本,军国主义一露头就要打。 美国国务卿赫尔把《赫尔备忘录》甩到日本大使面前,语气从容却情绪激烈。他那句极为愤怒的评价,今天再看,像是写给后世的一封警示信。 当年,日本军部高层在明知打不过美国的情况下,硬是用一套“民族尊严”的说辞,把国家拖进了战争深渊。他们不听军方内部的冷静劝告,不顾海军对战争胜算的评估,靠一套话术把侵略包装成“自卫”。 日本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多场讲话中不断强调“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借口干预台海局势。把中国维护自身主权的正当行为,说成是“威胁”,逻辑上和过去宣称“解放亚洲”来掩盖侵略的套路如出一辙。 特朗普政府对亚洲安全格局的态度变得更直接,支持日本“正常化”军力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前美军太平洋司令哈里斯曾警告,日本的军事扩张可能会引发区域军备竞赛。但现在,这种声音被刻意压低了。 不过,比起坦克和导弹,更值得警惕的,是软性的渗透方式。日本不再只靠军事硬实力,而是动起了经济和舆论的脑筋。在半导体材料和稀土精炼方面,日本长期占据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 像信越化学这样的企业,手里握着的不只是技术,也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变成控制力,尤其在地缘政治博弈中,一点断供就足以让某些国家焦头烂额。 NHK的纪录片开始回避“侵略”这个词,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被模糊成“事件”。目的就是要让年轻人对战争历史失去敏感。 德国对日本军援乌克兰表现出明显担忧,认为这可能打破战后欧洲对日本军事角色的底线。但澳大利亚却一路绿灯,甚至主动靠拢,希望借日本的力量“制衡中方”。 这种记忆障碍,其实早就被赫尔预言过。他说:“让世界在道德困境中妥协,日本就赢了。”这句话不只是对当年日本的警惕,也像是在提醒今天的世界:如果用“现实利益”来掩盖历史教训,那就是在给未来的战争铺路。 台海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谁也别想打擦边球。靠近红线一次,就要付出代价。中国的战略定力也体现在这种“该硬则硬、能稳就稳”的节奏中。 北斗系统的全球覆盖能力、海空联合战力的快速提升,让对手更难轻举妄动。和平发展不是退让,而是主动塑造安全环境,稳定的中国才是地区和平的最大保障。 在风暴来临之前,先把地基打牢,台海局势越被炒作,就越要防止被牵着走。中方的底线清晰,意图公开,不搞突然袭击,也不做模糊威胁。 一个连过去都不肯承认的政府,又怎么可能真正赢得邻国的信任?如果说军国主义是一种病毒,那现在它正变异成更隐蔽、更具欺骗性的形式。 赫尔当年的那番话,虽然是在愤怒中说出的,却是一种冷静的判断。他看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底色,那就是用虚假包装野心,用逻辑掩盖侵略。 现在,日本的脚步已经从“防卫”跨向“进攻”,从“自保”走向“联防”,表面上是“安全合作”,实则是“战略突破”。军国主义早就不是穿军装、拿刺刀的模样,而是披着西装、拿预算的模样。 如果说1941年的战争是由一纸备忘录点燃的,那今天的风险,是从一套话术开始的。当有人把“防卫”说成“生存”,把“合作”说成“共荣”,那就该敲警钟了。 参考:百度百科:赫尔备忘录

abcde
同感
大时代
落实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驻军日本,拆除靖国神社。
张帅明 遥远
把日本人干掉!——杜鲁门,1945年。
天涯
日本不灭世界难安
用户10xxx03
时刻要防备日本挑起战争
星辰大海
中美俄应该共同肢解日本,才能让各方彻底放心!
暴风雨
美国两颗原子弹赚够本了,在日本于安保的名堂又有经济利用何乐而不为呢?对现在恶劣的日本,咱们的三千五百万人民试问何时得以报仇雪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