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提起黄土高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

理大国迷雾 2025-11-26 12:14:18

曾几何时,提起黄土高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这片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度是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千沟万壑,黄沙漫天,每年有高达16亿吨泥沙涌入黄河。 而今天,如果你乘坐火车或汽车穿越这片土地,窗外掠过的已是连绵的绿色山峁,昔日的“黄”已被生机勃勃的“绿”取代。这场持续了七十多年的绿色逆袭,是中国书写在地球肌肤上的一个生态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的“死磕”精神。上世纪50年代,面对被某些国际机构视为“无药可救”的土地,治理在摸索中起步。人们尝试在坡地修梯田、在荒坡植树,但初期的努力有时并未能立刻拴住水土。 挫折没有让治理脚步停歇。从简单的坡面治理,到探索修建梯田和淤地坝,再到发展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模式,思路在不断迭代升级。 所谓小流域治理,就像一位精明的医生,对黄土高原每一条沟沟岔岔“对症下药”,在山顶缓坡修梯田种庄稼,在沟谷坡地植树种草,在沟底筑起淤地坝拦泥淤地,形成一道道路固泥沙的防线。 进入21世纪,规模浩大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成为关键转折。国家投入巨资,让坡度陡峭、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退下来,栽上树,种上草。 在陕西延安的吴起县,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被茂密的林草覆盖,退耕还林展览馆里的卫星遥感照片清晰地显示,这里的绿色版图在持续扩大。延安市更是从过去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蜕变为一座“全国森林城市”,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提高到如今的81.3%。 说到淤地坝,这可是黄土高原人民的一大创造。在陕西绥德的辛店沟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区,22座淤地坝不仅有效地拦蓄了泥沙,还淤出了肥沃的坝地,这些“刮金板”样的土地非常高产。 当地水保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生动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头顶戴帽子(梁峁植树造林),腰间系带子(坡面修梯田、种牧草),脚底穿靴子(沟道打坝)”。这套模式让辛店沟实现了“水沙不出沟、泥土不下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 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更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几十年来,高西沟人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早期的“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发展到后来的“三二一”模式,不断优化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比例。 如今的高西沟,梯田如链环绕山头,林草如被覆盖坡洼,水库波光粼粼。村民自豪地说:“现在黄河的水里再也没有高西沟的泥沙。”生态变好后,村里发展起山地苹果、小米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节节高,吃上了“生态饭”。 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治理同样令人惊叹。人们通过飞播造林、种植樟子松等技术,让大片荒沙披上绿装,实现了从“浅绿”到“深绿”的迈进,甚至观察到了土壤固碳现象,这是土地肥力提升的标志。 而在内蒙古准能矿区,创新实践的“采—复—农—园”协同发展模式,将采矿后的土地修复成郁郁葱葱的林地、良田和果园,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5%提高到80%以上,实现了从“黑色矿坑”到“绿色田园”的华丽转身。 最新的数据显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超过一半,林草植被覆盖度已达到59%以上,部分区域甚至超过80%。更令人振奋的是,黄河年均入黄泥沙量已从过去的16亿吨锐减至2亿吨左右。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绿色归来,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黄土高原如今成了全国重要的苹果、猕猴桃等水果产区。像甘肃天水的藉河示范区,过去的荒山坡变成了美丽的“花果山”,百姓致富的“金银山”。 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也火热起来,延安的南沟村依托生态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还有地方探索用水土保持碳汇进行交易,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出了“真金白银”。 当然,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仍是进行时,未来还面临诸如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应对极端气候等挑战。但七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尊重科学、久久为功,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一定能焕发出更加生机盎然的绿色活力,让黄河更好地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0 阅读:3
理大国迷雾

理大国迷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