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个笑话。 2032年奥运会申办,最后投票时,选项居然是:支持、不支持、弃权。就一个候选城市,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你没看错,2032年夏季奥运会申办现场,国际奥委会委员们面对的投票表格,只有三个选项:支持、不支持、弃权。候选城市?就一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这场面搁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毕竟曾经奥运会申办,那可是各国城市排长队争着上,谁敢想到有朝一日,奥运会会变成“没人抢”的局面。 曾几何时,谁办奥运谁风光。奥运会在上一世纪被看作是国家名片的顶配,申办现场一度比春运抢票还火爆。 可这次,布里斯班成了唯一的候选者,选票上的对手只有“不支持”与“弃权”,结果72票支持、5票反对、3票弃权,轻松搞定。这种变化背后的故事,其实比比赛本身还精彩。 申办规则说变就变,奥运会也开始“内卷”了。2019年,国际奥委会动了大手术,将原来的“评估委员会”调整为“夏季奥运会举办地委员会”,重构了举办地遴选机制。 新玩法就是不再让城市们你争我抢,而是奥委会主动出击、定向邀请。布里斯班就成了新机制下的“幸运儿”,提前整整11年就被敲定为“首选城市”,双方直接对话,效率拉满。 这背后其实是申办城市越来越少,奥委会也不得不放下身段,见招拆招。过去,城市们削尖脑袋想上,奥委会挑花了眼;现在,能主动站出来的都成了“香饽饽”,倒逼国际奥委会转换思路。历史上,夏季奥运会从来没这么低调过。 说到底,还是经济账算不过来。过去主办城市一心想着“扬名立万”,可现实是“赔钱赚吆喝”。 近13届夏奥会中,公开数据显示明确盈利的主要是北京2008,此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也实现了赛事层面盈利,其余多为亏本或未明确盈利。 雅典2004直接亏了约80亿欧元,东京2020经日本官方核算亏损约71.3亿美元,场馆建完用不上,维护还得继续往里砸钱。你算算,预算超支成了常态。 1992年以来,届届超支,平均超支幅度约172%。东京奥运会初始预算约73亿美元,最后实际支出约154亿美元,这账本看着都让财政官员直冒冷汗。 虽然转播权、赞助、门票和授权商品分摊了点压力,但国际奥委会会按协议分成,东道主赚的彩头还不够后续填坑。没人愿意拿本地财政去烧一场“烟花”,城市们转头就变得理性多了。 除了钱,奥运的“纯粹”也变了味。原本奥林匹克精神讲究和平、团结、超越国界,顾拜旦当初的初心是“体育为人类和谐服务”。 但现在,奥运会越来越带着政治味。2024年巴黎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决定不邀请俄罗斯、白俄罗斯国家奥委会代表团参赛,两国运动员可作为“中立个人运动员”参赛,虽然运动员还能以中立身份参赛,但全世界都明白这背后少不了政治博弈。 部分国家和地区习惯于在规则上做文章,调整药检政策、话语权倾斜,东道主本地化也越来越强,全球性被削弱。 巴黎提出“让奥运融入城市”,95%场馆都用现成的,只有5%新建,降本增效成了主旋律。用中国话说,这叫“过日子得精打细算”,谁都不想再当冤大头。 国际局势也没让奥运轻松点。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联合国确实通过奥林匹克休战决议,但2024年巴以冲突主要爆发于7-8月奥运会举办期间,俄乌冲突也未消停。 奥运会成了大国角力的新平台,体育和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奥林匹克休战精神也就成了“纸面上的美好”。各国立场分歧加深,体育本身被夹在中间,难免有点左右为难。 说回布里斯班,澳洲这次能拿下奥运举办权,说到底是赶上了好时机。奥委会想找个肯接盘的,澳洲本身经济基础不错,加上政治环境稳定、社会安全有保障,算得上一块“稳妥”的选择。 相比那些经济压力大的国家,澳大利亚的财政承受力强,愿意投入,奥委会当然乐得其成。其实,这也反映了奥运会申办权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向,国际奥委会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更像在做一桩“合作共赢”的买卖。 中国的经验其实很有代表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实现了赛事运营盈利,还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和国家形象提升。 这背后靠的是大国实力和高效执行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式“办大事”的能力。相比之下,很多国家财政状况吃紧,奥运会变成了“烫手山芋”,大家都不愿意轻易接。 奥运会从全球争抢到现在的“定向邀请”,不仅仅是体育盛事的冷暖变化,更是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大棋局的一面镜子。 经济压力让城市们更现实,政治化趋势又让奥林匹克精神打了折扣。国际奥委会想要走出困局,光靠改革还不够,如何恢复奥运的吸引力,考验的是智慧和勇气。 未来的奥运会,不再只是金牌和荣耀的较量,更是世界如何在利益、规则、理想之间寻找平衡的缩影。 当“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奥运会的命运也许才刚刚进入下一个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