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被误13年,直到2004年去世十万人沿街送别!张钦礼同志之所以能够在与世长辞时,引得数万人沿街为其送行,是因为他是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的好同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河南兰考,提起“张钦礼”这个名字,老一辈人都会红了眼眶,这位曾跟着“焦裕禄”干事的好干部,用一生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分量。 他这辈子跌宕起伏,1979年曾被误判13年,可在2004年他去世时,十万群众自发沿街跪送,不少人哭送他最后一程,场面让人泪目。 能让老百姓用这种最质朴的方式送别,张钦礼靠的从不是官职大小,而是实打实的付出,是把群众的冷暖刻在心里的担当。 上世纪六十年代,兰考风沙漫天、盐碱地连片,老百姓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焦裕禄带着大家治沙,张钦礼就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跟着焦裕禄跑遍全县120多个村庄,脚磨出厚茧,脸晒得黝黑,白天和群众一起翻地压沙,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研究治沙方案。 直到焦裕禄去世后,张钦礼擦干眼泪扛起重担,他接着推广“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法,带领群众种泡桐、挖沟渠,硬是将荒滩变成了良田。 有老人回忆,那年大旱,张钦礼带着干部跳进河里挖沙修渠,三天三夜没合眼,脚底被碎石划得全是血口子,也不肯上岸休息。 他当干部那些年,自家的日子过得比普通群众还俭朴,衣服上全是补丁,孩子想吃个馒头都难,可群众有困难,他总能掏出全部家当。 就是这样一位好干部,却在特殊年代被错误判13年,当消息传到兰考时,不少老百姓拿着自家的鸡蛋、馍馍去探望,哭得撕心裂肺。 在监狱里的日子,张钦礼从没抱怨过,他坚信自己没做错事,闲暇时就琢磨兰考的发展,把治沙的新想法一笔一划写在纸上。 直到1992年刑满释放后,他放弃了安享晚年的机会,又回到兰考的沙丘上,带着群众接着种树,有人劝他歇着,他说“兰考的沙还没治完”。 此时的他身体早已垮了,患有严重的肺病,可只要一提到治沙、提到群众的事,就立刻精神起来,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 2004年张钦礼病重住院,兰考的群众排着队去看望,病房里堆满了群众送来的土特产,有晒干的红薯叶,有刚蒸好的窝头。 这年8月,张钦礼永远离开了他牵挂的兰考百姓,送葬那天,十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沿街跪成一片,磕头送别他们的“好书记”。 有人举着“张书记,兰考人民永远记着你”的牌子,有人抱着他生前用过的锄头泣不成声,连不懂事的孩子都被大人带着鞠躬。 后来有人统计,那天自发送行的群众超过十万人,队伍从县城这头排到那头,哭声盖过了汽车的鸣笛,连老天都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直到2009年,张钦礼的冤案彻底平反,组织为他恢复了名誉,可老百姓说,不管有没有平反,他在我们心里永远是清白的好干部。 现如今兰考的泡桐树长得枝繁叶茂,那些树都是张钦礼和群众一起种下的,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他为这片土地的付出。 对比那些只顾着自己捞好处的贪官,张钦礼用一生证明,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丰碑不在广场上,而在老百姓的心里,那些为人民做事的人,永远会被历史铭记,被群众爱戴。 无论时代怎么变,“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都不该褪色,这既是干部的本分,也是最动人的初心,值得每个人铭记和践行。 信源:《兰考县志》、新华社“追忆英模”专栏、央视《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