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报道河南,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在手机店买新手机,期间母子俩因为买手机的事起了一点争执,儿子一言不合,就愤怒的从裤兜里掏出手机,将手机狠狠摔在地上扬长而去,妈妈无奈地弯腰将手机捡起来![黑线] 一位母亲外套肘部磨得发白,身旁身高体壮的儿子却穿着崭新羽绒服,就在母亲反复比较手机价格时,年轻人突然掏出自己的手机重重摔在地上,转身离去,母亲怔了怔,缓缓弯腰拾起手机,用衣袖擦拭屏幕上的裂痕。 更因为母子二人衣着细节形成的鲜明对比,这样的家庭冲突在商场,学校门口并不罕见,背后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值得每个家庭思考。 这类行为往往源自家庭内部界限感的模糊,当孩子第一次通过哭闹获得本不该得到的玩具,当父母一次次用妥协换取暂时安宁,无形中就在塑造“发脾气就能如愿”的行为模式。 亲子关系失衡的责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那位母亲下意识捡起手机的动作,可能正是长期纵容的缩影,无条件关爱与无原则溺爱之间,往往只隔着一道明确的界限,真正的教育既需要温暖的怀抱,也需要坚定的原则。 孩子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却对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缺乏基本认知,他们看到的是新手机,新球鞋,看不到的是这些物品背后父母加班的身影和节省的日常。 比如在家庭决策中给孩子适当话语权,同时明确某些决定必须由父母做出,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比发脾气更有教育意义。 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的讨论,一起计算水电开支,规划购物清单,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能让孩子直观理解家庭资源的有限性。 那位母亲弯腰捡手机的画面,让我们想起无数默默付出的父母,他们可能不擅长表达爱,却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改变需要从每个家庭开始,从下一次孩子无理取闹时我们的选择开始。 愿这个孩子能早日醒悟,学会尊重,懂得感恩。 “这儿子真是白养这么大了,看他穿得暖暖和和的,他妈衣服都破洞了还不懂事,寒心啊。” “这孩子就是典型的‘惯子如杀子’,小时候肯定没立好规矩,父母的爱要有底线,不然就成了溺爱,最终害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说实话,当时店里具体吵了什么我们不清楚,但不管怎么说,摔东西就走人,尤其是对父母,这肯定不对,压力再大也不能这样发泄。” “看到这位妈妈就想到我自己的父母,年轻时也不懂事顶撞过他们,现在自己当爹妈了才明白有多不容易,这孩子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这就是‘巨婴’行为,身体长大了,心理还没断奶,出了社会谁会这样惯着你,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自己。”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变成这样,家长确实有责任,但话说回来,现在改正还来得及,就看能不能狠下心了。” 你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教育困惑?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的? 信源:众看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