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华裔女子在视频中表示;西方人之所以总是歧视看不起中国人,是因为中国人对他们太友好了,任何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会像贵宾,这让他们有恃无恐!你把他们捧成上等人,就等于无形中把自己贬低成下等人,会让他们有莫名的优越感。 前段时间,一个华裔女子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讲的是她在美国的日常经历。视频不长,但说的话戳中了不少人。她说,自己曾经很努力去“表现得友好”,对人笑脸相迎、主动搭话、尽量不惹麻烦,但换来的不是理解,而是被轻视。她的结论很直接:有时候,“太友好”反而被当成了“好欺负”。 这番话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有共鸣的,有反驳的,但争论的焦点却不止在她个人的遭遇上。很多人开始反思,当“友好”变了味,成了自我矮化的遮羞布,那原本值得骄傲的待人之道,是否也需要重新定义? 其实,中国人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但问题不在于“友好”本身,而在于当它被演绎成对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甚至牺牲自我尊严的热情时,就变了味。 在一些城市的景区,外国游客可以走“绿色通道”,不用排队,不用验票,甚至还能享受比本地人还低的票价优惠。这类待遇在民间被称为“贵宾式礼遇”,但在普通人眼里,这更像是“看客式的屈辱”。 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势进逼,有些官员选择以“和气生财”应对,想着用退让换和平。结果不但没换来尊重,反而让对方看出软肋。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英商提供了种种便利,甚至在民间冲突中也习惯“私了息事宁人”,但英方做的却是步步紧逼,最终用大炮敲开了国门。 在现代社会,有些群体的经验也能提供参考。犹太人在美国的平权历程并不靠迎合。他们通过法律手段,把反犹歧视纳入《民权法案》保护范畴,靠的是制度博弈,不是低声下气。 一边维权,一边建构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最终在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站稳了脚跟。这种“你不必喜欢我,但你必须尊重我”的姿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博弈。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心态的转变。过去那种“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观念,正在被年轻人逐步抛弃。前段时间,上海地铁上外籍男子大声喧哗,被中国乘客当场制止的事件就在网上热传。不少评论都说,现在的年轻一代,更愿意用规则说话。 这种变化,其实也是一种国家心态的反映。过去总觉得要用“特别好”来证明开放,现在更多是在用“公平”来体现自信。 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并未因为中国的礼遇而降低贸易壁垒,反而在技术、供应链、安全等领域不断加码打压。这种现实,提醒所有国家: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利益,不是情绪。 法国、德国等国在难民问题上的“超友好”政策,带来了社会融合的巨大挑战。于是,欧盟开始调整策略,加强边界管控,强调融入义务。不是不欢迎,而是不再愿意用自我消耗换取“他人满意”。 那个华裔女生的视频,她的感受并不孤独。越来越多在海外生活的人都意识到,过度示好并不一定换来好脸色。恰恰相反,越是放低姿态,越容易被误会成没原则。 但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所有热情都当成软弱。关键在于,要有清晰的底线意识:友好不是跪着给的,是站着谈的。 在这个全球互动越来越密集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罢,说到底拼的不是谁更“客气”,而是谁更“值得尊重”。 这场关于“友好”与“尊重”的讨论,其实不只是围绕一个视频展开的争议,而是整个社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集体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