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成都。开国中将廖汉生在一次军区视察中,突然提出要见一位副部长,这个人职位不高、年纪不大,行政等级才16级,可就是这个人,竟让廖汉生当场皱眉,说了一句:“太低了,这怎么安排的?” 向轩7岁参军后,1935年随红二方面军长征,担任通信班副班长,负责传递军令。长征中他面对雪山草地考验,保障联络。抗日时期,他加入八路军,教导新兵经验。1943年正式入伍,任工兵,学习爆破技术。解放战争中,他发明飞雷炮,用于攻克敌方工事。在绥远和山西作战,他多次负伤,腿部弹片终身未取。西北野战军时期,他贡献于大西南解放,右眼因伤失明。这些经历积累了他的军功,却未换来高位。 1955年大军衔授予,向轩获中校,任成都军分区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负责民兵训练和征兵工作。他讲述长征事迹,教育年轻一代。1960年升上校,但行政等级停留在16级,相当于地方副处。这种待遇在老战士中常见,向轩未追求调整。1979年廖汉生视察成都军区,得知向轩情况后,认为不匹配其资历。两人有家族联系,廖汉生视向轩为亲人。这种关注源于共同的革命根基。 成都军区视察中,廖汉生作为中央军委委员,检查部队训练和后勤。军区司令吴克华汇报工作,廖汉生询问向轩位置。向轩当时在人武部任职,级别不高。两人见面源于家族纽带,贺家忠烈影响深远。廖汉生回想向轩幼年参军,长征贡献,以及抗日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向轩全身伤痕见证历史,他坚持在普通岗位出力。这种坚持体现老一辈革命者的作风。 向轩生活简朴,工资负担多家口,包括抚养姐姐孩子。他未利用贺龙关系求便利,视国家贡献为追求。廖汉生视察后,返回北京继续军委工作。向轩保持原有职务,至1982年离休。离休后,他住简陋房屋,珍藏老照片和遗物。晚年多处伤疤影响健康,他独立生活。向轩作为长征最小战士,其事迹记录在党史资料中,激励后人学习革命精神。 廖汉生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负责立法事务,直至退休。2006年10月5日逝世,享年95岁。他的军旅生涯覆盖多个时期,贡献于军队现代化。向轩2023年2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