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安史之乱中张巡、颜杲卿在敌众我寡下仍守义不屈,壮烈殉国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元大都的狱中作《正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元大都的狱中作《正气歌》,“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引张巡、颜杲卿故事以表明自己誓死不降的高尚气节,这两位在安史之乱中以忠烈闻名于世的名臣,张巡在抗击叛军中“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颜杲卿哪怕战败被钩断舌头仍然痛骂安禄山,最终二人皆被害。

安史之乱,忠于职守

天宝十四载(755年),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打着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由于河北处于安禄山的实际掌控范围内,当听到安禄山奉“密诏”讨伐宰相杨国忠,诸州县皆望风瓦解,但也有奋起反抗者,如张巡、颜杲卿这般忠勇之士不在少数。

安史之乱爆发前,颜杲卿就受到过安禄山的示好,“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在安禄山起兵后,更是赏赐给颜杲卿一幅官袍以示优宠。然而颜杲卿并未对顶头上司的优待放在眼里,“我世唐臣,守忠义”,于是密谋起兵反抗安禄山。

颜杲卿

仅一月时间,安禄山的叛军就攻下洛阳,进逼潼关,就在颜杲卿焦急万分,担忧宗庙社稷毁于一旦时,他收到了堂弟颜真卿共击叛军的邀请,于是定下在后方组织义军牵制叛军的计划,意图阻断安禄山归路,为潼关和长安分压。

颜杲卿和部下们杀死了叛军将领李钦凑、高邈,发檄文传告河北各郡县,“郡县闻之,皆杀贼守将,远近响应,时十五郡皆为国家所守”,颜杲卿和堂弟颜真卿互相呼应,常山、平原二郡军威大振。由于颜杲卿手上的可战之士仅有千人,固守常山六日后被俘虏,以身殉国。安史乱起,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终因粮尽矢绝,城陷被俘,押送洛阳,“安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何所负而反?’杲卿嗔目怒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糊而绝。”

名将之风,忠勇之士

攻陷洛阳后,安禄山率主力扣关潼关,又派精骑数干,东略诸郡,各地再如同河北一般望风而逃,但依然有忠烈之士选择以身殉国,张巡便是其中之一。张巡比颜杲卿撑得久许多,带领着千人的他与叛军周旋两年有余,成功将大唐从死亡线拽了回来。

在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安禄山后,强逼自己辖区内的真源县令张巡为长史,张巡不从,招募义军对抗叛军,并与吴王李祗的先锋军单父尉贾贲等人在雍丘会后。两人到了之后正碰到雍丘发生动乱,原来是雍丘县令狐潮也反了,还打败并俘虏了襄邑的淮阳军,这些军士趁令狐潮不在之时夺取雍丘,贾贲、张巡等得以攻入雍丘。

令狐潮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多次率叛军围城并劝降张巡,但张巡具不为所动,在贾贲英勇就义后,张巡接过重担,自称吴王李祗的先锋使继续反抗,身为主将的他披坚执锐,面对几十倍于己的叛军依然不惧,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还差点俘虏令狐潮。“潮以贼众四万薄城,人大恐。巡谕诸将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诸将曰:‘善。’巡乃分千人乘城,以数队出,身前驱,直薄潮军,军却。明日贼攻城,设百楼,巡栅城上,束刍灌膏以焚焉,贼不敢向,巡伺击之。积六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潮遂败走,追之,几获。”

张巡

叛军们见正面打不过张巡,于是开始往周围进军,企图完全包围雍丘,但张巡十分果断移师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合兵,他们最终也一道赴死。在宁陵,许远见识到了这位同僚有多勇武,他不仅邀请张巡共守睢阳,还自以才能不及张巡,推张巡为主帅,而自己管筹集军粮和战争物资。

目裂齿碎,《祭侄文稿》

张巡带领千人转战雍丘、宁陵、睢阳,兵微将寡的他,却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江淮之前,不仅牵制、歼灭大量叛军,确保了江淮的财赋、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往朝廷,还为唐军组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才能使大唐获得最后的胜利。

为了守护睢阳,张巡想尽一切办法,他能激励士卒,甚至还说服一些叛军将领为自己效死;被围困十月之久,城内能吃的都吃完后,他与许远杀爱妾和奴僮给士兵吃;“时贺兰进明以重兵守临淮,巡遣帐下之士南霁云夜缒出城,求援于进明。进明日与诸将张乐高会,无出师意。霁云泣告之曰:‘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妇人老幼,相食殆尽,张中丞杀爱妾以啖军人,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霁云所以冒贼锋刃,匍匐乞师,谓大夫深念危亡,言发响应,何得宴安自处,殊无救恤之心?夫忠臣义士之所为,岂宜如此!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啮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归报本州。’”他从不言撤退,“我不去此,为我决战”,将士感其诚,皆以一当百向前冲杀;他决意抗击叛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死前被叛军撬开嘴,牙齿仅有两三颗。“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

《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世人皆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虽与之齐名,但比之笔墨潦草,修改颇多,担得起“天下行书第二”之称吗?《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得到堂侄颜季明的头骨后所作,颜家满门忠烈,颜杲卿死前被肢解刮肉、钩断舌头,却还依然大骂叛军,其三子季明头身分离,幼子颜诞、侄子颜诩都被截断了手脚。

想起自己极为亲近的侄儿,“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和身处敌人大本营,接到自己相邀后立刻反抗的从兄,“仁兄爱我,俾尔传言”,以至于“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真卿的心中悲愤与悔恨交织,“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颜杲卿身处叛军后方却心系大唐,却兵少至败,尸骨无存,唯有一只脚因为先被斩去才得以找到;张巡为大唐浴血奋战,他拖到了唐军的反击,拖到了大唐取得胜利,但却没能等来三日后的援军,最终死在胜利前夕。好在唐代宗不忘诸位之功,评定“至德已来将相,功效明着”之人,颜杲卿、张巡等八人被定为第一,后世亦不忘二人之功,溢美之辞赞不绝口,“人世谁不死,公死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