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谷雨后15天是疏肝理气的黄金期,做好3件事,注意4个禁忌

引言:顺时养生,以应天时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而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引言:顺时养生,以应天时 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而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降水增多,湿气渐重,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体肝气亦随之旺盛。但肝气过亢或郁结,皆可导致气血失衡。

谷雨后15天(即“谷雨黄金期”),正是借助自然之气疏通肝气、调和身心的关键阶段。

此时顺应天时调理,既能助长阳气生发,又能为夏季阳气旺盛打下基础。本文以《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为纲,结合自然规律与人体特点,解析此阶段的调养要点。

第一部分:疏肝理气的三大核心原则

一、饮食调养:辛甘发散,以助肝气升发

《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谷雨后湿气困脾,肝气易被湿阻而郁滞,需通过辛甘之味疏解气机、健脾化湿。推荐食材:

辛香发散:韭菜、香椿、小葱、藿香叶,可助肝气条达;

甘缓健脾:红枣、山药、小米,能调和肝脾,防木克土;

利水祛湿:赤小豆、薏米、冬瓜,可清利湿浊,减轻肝郁负担。

食方示例:

韭菜炒鸡蛋:温补阳气,疏肝解郁;

山药薏米粥:健脾祛湿,滋阴养肝。

禁忌提示:避免过食酸涩收敛之物(如山楂、柠檬),以免抑制肝气升发。

二、起居有常:夜卧早起,以应春生之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谷雨后白昼渐长,夜晚缩短,人体应顺应自然,调整作息节奏。

睡眠调整:

晚间入睡时间可延至23点前(“夜卧”非熬夜),早晨67点起床,助阳气升发;

午间小憩1530分钟,缓解“春困”,但不宜久睡伤气。

运动导引:

练习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式,疏泄肝火;

晨间散步时舒展双臂,配合深呼吸,导引气机上升;

避免剧烈运动大汗淋漓,以防耗伤肝阴。

三、情志调畅:以使志生,以解肝郁之结

《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春季肝气旺盛,若郁而不达,则易生烦躁、抑郁。

情志疏导法:

移情易性:多踏青、赏花,接触自然生机以畅达肝气;

吟咏舒缓:晨间诵读诗词,或练习书法,以宁神静气;

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10分钟/日,疏肝解郁。

避忌事项:减少焦虑、愤怒等情绪波动,忌长时间独处沉思。

第二部分:谷雨后需避开的四大禁忌

一、忌盲目进补,滋腻碍脾

谷雨后湿气渐重,脾胃运化功能易受影响。若此时服用阿胶、熟地等滋腻补品,或过量食用油腻膏方,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湿浊内停,反使肝气郁滞。

《内经》警示:“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补益需待湿气祛除后,循序渐进。

二、忌熬夜伤阴,耗损肝血

春季应“夜卧早起”,但部分人群因春季易困,反延长夜间娱乐时间,导致熬夜伤阴。肝血亏虚则目涩、肢麻,更兼虚火上炎,易引发头痛、口苦。《素问》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熬夜违背昼夜节律,损肝之阴血。

三、忌久坐少动,气机壅滞

《宣明五气论》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谷雨后若久居室内伏案工作,缺乏舒展运动,则气血运行不畅,肝气郁结于内。临床可见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皆与气滞相关。

四、忌贪凉饮冷,损伤脾阳

谷雨虽属春季,但气温波动较大。部分人因体感燥热,过量饮用冰镇饮品或食用生冷瓜果,损伤中焦脾阳。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湿阻肝郁,形成恶性循环。《内经》强调:“形寒饮冷则伤肺。”脾肺阳虚者尤需谨慎。

第三部分:古法今用——融合经典的养生细节

1.香囊辟秽,疏肝开窍

取佩兰、薄荷、陈皮各3克,装入纱布袋佩戴于身侧,既能化湿醒脾,又可借芳香之气疏解肝郁。此法源自《本草拾遗》中“香佩疗法”。

2.药茶调理,以茶养肝

玫瑰花茶:3克玫瑰花沸水冲泡,疏肝解郁;

陈皮麦芽饮:炒麦芽10克+陈皮5克,煮水代茶,消食导滞。

3.艾灸养阳,温通经络

谷雨后15天内,可艾灸太冲穴、肝俞穴各5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助肝气升发,祛除湿寒。

结语:天人相应,以平为期

《黄帝内经》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谷雨后15天的疏肝理气调养,本质是顺应自然规律,通过饮食、起居、情志的协同作用,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气血通畅。

养生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唯有与天地同频共振,方能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