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政治上的鹰犬,道德上的好人

自从亲生母亲蒋太后去世后,身为孝子的嘉靖皇帝,心中始终惦记着如何将生父兴献皇帝与生母蒋太后合葬于地下。某日,他召来自己最

自从亲生母亲蒋太后去世后,身为孝子的嘉靖皇帝,心中始终惦记着如何将生父兴献皇帝与生母蒋太后合葬于地下。某日,他召来自己最信任的内阁首辅夏言,倾诉了迁移兴献皇帝遗骨与生母合葬的想法。没想到,一向支持嘉靖皇帝政策的夏言却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兴献皇帝的遗体已埋藏多年,贸然开启陵墓,恐怕会泄露皇帝的灵气,兴献皇帝也未必愿意如此。”

嘉靖皇帝听后,觉得有道理,便放弃了迁移皇陵的计划。然而,他思念父亲,渴望回到“龙兴之地”看看,慰问一下父老乡亲。于是,嘉靖决定打破多年未出紫禁城的禁忌,开始了他的南巡之旅。

可这次南巡并不顺利,所到之处接连发生火灾。身边的道士陶仲文对此解释道:“火终不免,唯愿小心护圣躬。”当圣驾驻足河南卫辉时,行宫竟在半夜漏水,瞬间火势蔓延,火光冲天,众人惊慌逃命,却忘了行宫寝殿内还困着一位大BOSS。所幸如陶仲文所言,在危急时刻,一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火场,推开寝宫大门,将尚未醒来的嘉靖背出火海。凭借这次救驾之功,这名锦衣卫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帝宠和福报。

救回嘉靖皇帝后不久,这名锦衣卫被提升为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掌管本卫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一哥”。他叫陆炳,字文孚。除了大明御前“救火英雄”的称号外,他还是嘉靖的“发小”。陆炳的祖父陆墀早年入伍,隶属于锦衣卫,曾在明孝宗时期为兴王朱祐杬效力。陆家在兴王藩地安陆州繁衍至今,陆炳的父亲陆松与兴王世子朱厚熜的乳母范氏结为连理,生下陆炳和陆炜两兄弟。因此,年仅三岁的陆炳便成为嘉靖的儿时玩伴。

按照大明的规矩,兴王宗藩与历任皇帝的子孙一样,应该安稳度日,只需维持好宗藩内的关系,不犯错误。然而,命运却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发生了转折。刚继承兴王爵位的朱厚熜接到一则重磅消息:他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意外去世。因朱厚照无子,根据“兄终弟及”的规定,内阁决定让兴王朱厚熜入京继位。陆炳和兴王府的其他侍卫随之重新编入锦衣卫,随新皇帝来到北京。

那年,陆炳才12岁,史书记载他“武健沉鸷,身材高大,行走如鹤”。进京后,嘉靖对兴王府的旧人十分青睐,陆炳被任命为锦衣卫舍人,负责抄写文书,得到了良好的读书机会。在“发小”的关照下,陆炳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为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嘉靖作为外藩继位,根基不深,心中更倾向于那些在藩邸内尽职尽责的“老人”。因此,陆炳的父亲陆松等兴王府旧人备受重用,陆炳也得到了许多关照。嘉靖十一年(1532年),23岁的陆炳考中武进士,成为了锦衣卫的储备干部。

明朝的武举制度旨在吸纳民间人才,以便在国家需要时能平定内乱。然而,实际上,明初以来的军队指挥权始终掌握在勋贵手中,武举之路并不通畅。陆炳的运气却不错,在他到达军事重镇蓟州时,正好遇上边境战事爆发。凭借这次机会,陆炳在战斗中斩杀敌人,赢得了战功,升为锦衣卫副千户。

两年后,陆炳的父亲陆松去世。根据明朝规定,立下重大军功的文武大臣可荫其子为卫所武官,陆炳向朝廷提出世袭其父的军职申请。然而,制度的变化使得他的申请遭遇阻碍。嘉靖不顾压力,最终为陆炳开了绿灯,任命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随后又升为署理锦衣卫指挥使,执掌南镇抚司。

南镇抚司虽权力重,但因其职责艰难,陆炳的任命被视为嘉靖对他的特别关照。自此,陆炳的仕途如火箭般迅速,因救驾和协助平定宫变等功劳,逐渐受到嘉靖的宠信,最终掌握锦衣卫大印,成为当时的“二号人物”。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陆炳正式以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身份执掌锦衣卫,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尽管陆炳权势滔天,但身为锦衣卫头子的他,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历史上,许多锦衣卫头子都因皇帝的猜忌而遭到清算。即便是与明英宗有过共患难的袁彬,最终也难逃厄运。陆炳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要长久地保住性命并不容易。

嘉靖中后期,皇帝喜爱炼丹,陆炳明白自己必须在文官与皇帝之间找到平衡。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通过联姻与严世蕃、成国公朱希忠等重臣建立关系,提升家族的政治地位,形成政治同盟。同时,他也参与了朝中一些利益的博弈,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然而,这种策略也埋下了隐患。当陆炳因协助增加盐税而被言官弹劾时,夏言本想秉公执法,最终在陆炳的恳求下放过了他。陆炳的聪明与谨慎,使他在复杂的朝堂中保持了一定的安全。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严嵩成为新的内阁首辅,虽然他对陆炳有所忌惮,但陆炳始终把握着与嘉靖的亲密关系。随着嘉靖愈发疏远朝政,严嵩父子在朝中变得越来越猖狂,陆炳则在暗中保护那些因弹劾而遭受迫害的朝臣,努力维护朝中正义。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陆炳在任上猝死,享年51岁。关于他的死因,史家沈德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因失宠被严嵩父子毒杀,另一种则称他因饮宴过量而亡。嘉靖对他的去世非常悲痛,追赠“忠诚伯”,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尽管陆炳在世时努力维持与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平衡,然而在嘉靖去世后,他的功绩仍遭到否定。隆庆朝内阁首辅高拱因政治需要,揭发陆炳,试图对其进行清算,然而,满朝士人纷纷为陆炳求情,最终在万历皇帝即位后,陆氏得以恢复荣光。

陆炳在世时权势显赫,却从未构陷他人,始终坚持正义,帮助那些敢于言辞的官员。历史最终给予他和他的家族应有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