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上海转了一圈,差点没认出来——以前满大街的卫衣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软糯的针织开衫、挺括的复古风衣,阿姨们叫它“奶奶衫”“奶奶风衣”。

这名字听着土,咋就成了今年春天最潮的单品?

连我妈刷短视频都念叨:“现在年轻人穿的,跟我年轻时的开衫咋这么像?”

在南京西路、武康路溜达两天,我算是摸透了——曾经“打遍天下”的卫衣,确实有点“过时”了。

卫衣宽松慵懒,但稍不注意就穿出“上宽下宽”的臃肿感,尤其对腰腹有肉的姐妹,简直是“显胖神器”;风格也偏中性,穿久了总觉得少点女人味。

反观“奶奶衫”,单看名字像从奶奶衣柜里翻出来的,但实际是改良版针织开衫,软乎乎的羊毛、棉混纺材质贴肤舒服,短款能露腰显比例,长款能遮肉藏胯;“奶奶风衣”更绝,A字版型从腰部外扩,不压个子还能拉长腿型,比传统风衣的硬挺感多了份温柔。

“以前穿卫衣出门,总被同事说像大学生;现在换了奶奶开衫配半裙,领导都夸‘有气质了’。”在陆家嘴上班的白领小周边整理开衫边跟我聊。

她的话道出了关键:奶奶衫的流行,不是单纯的“复古回潮”,而是精准戳中了当代女性对“舒适+优雅”的双重需求。

参考资料里也提到,上海街头的奶奶衫大多用自然材质,触感柔软,既能应对早晚温差,又能在办公室保持得体,这种“实用主义时尚”,比卫衣的“烂大街”更有生命力。

刚开始我也疑惑:“奶奶”俩字挂名上,年轻人真愿意穿?

结果刷了刷小红书、抖音,#奶奶衫搭配 #上海街头奶奶风衣 这些话题下,全是00后、95后的晒图——软杏色开衫配牛仔裤,元气得像大学生;焦糖色风衣搭碎花裙,温柔得能掐出水。

原来,设计师早把“奶奶衫”玩出了新花样:V领露锁骨显瘦、短款提腰线显高、大地色系不挑肤色……这些细节设计,让原本“土味”的单品摇身一变,成了“高级感”的代名词。
“我们团队今年春季款,奶奶衫占了30%,卖得比卫衣快三倍。”在上海做服装批发的王姐告诉我,“年轻人买衣服,第一看‘好不好搭’,第二看‘能不能穿出自己的风格’。奶奶衫能单穿、能叠穿,配T恤活泼,配衬衫知性,一件顶三件用,谁不喜欢?” 这也解释了为啥奶奶衫能火——它不只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百搭模板”,让普通人也能轻松穿出时尚博主的效果。
从“跟风”到“自我”:奶奶衫火了,我们到底在追什么?蹲在上海街头观察了三天,我发现穿奶奶衫的人,脸上都带着股“松弛感”。
不像穿卫衣时总担心“是不是太随便”,也不像穿西装时总想着“是不是太正式”,她们走路带风,说话自然,衣服仿佛成了“第二层皮肤”。
这让我想起时尚圈常说的一句话:“最好的时尚,是让人忘记衣服的存在,只看见穿衣服的人。”奶奶衫做到了——它不强调“我是潮流单品”,而是默默衬托穿着者的气质,这种“去标签化”的设计,恰恰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拒绝被定义”的心态。
有人说,奶奶衫的流行是“时尚轮回”,但我觉得,它更像一场“穿衣观念的觉醒”。
从盲目追卫衣、追爆款,到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奶奶衫,我们终于明白:时尚不是“别人穿什么我穿什么”,而是“我穿什么,什么就是我的时尚”。
就像武康路咖啡店里,一位穿酒红色奶奶开衫的阿姨说的:“以前总怕穿得老气,现在才懂,舒服又好看的衣服,哪有年龄限制?”
这个春天,上海街头的奶奶衫还在热卖。
或许过段时间,又会有新的潮流取代它,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美”的追求,终究要回到“自己”身上。
毕竟,衣服是穿来取悦自己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