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5年二月,本应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大地,却在战争阴云的笼罩下,陷入到一片恐惧之中。因为此时的蒙古大军已经顺江东下,进驻长江北岸的安庆府(安徽安庆),兵锋直逼建康(江苏南京)。
就在建康旦夕可下之时,南宋平章贾似道带着挽救帝国的使命,率领着十多万大军,扎营在长江南岸的芜湖。

就在这里,贾似道遇到了正欲前往江南募兵抗敌的汪立信。
昔日的同僚相见,贾似道一时羞愧难当。
而二人的恩怨纠葛,源于两年前汪立信写给贾似道的一份防御蒙军的策略。
两年前,襄阳城被蒙军攻破之后,汪立信被朝廷委任为荆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忧国忧民的汪立信针当时的局势向贾似道献《守御三策》:

上策:江南内郡各州县登记在册的七十余万兵马,裁汰老弱,得精兵五十万,尽出江干,守御长江七千里防线,互为救援;
中策:放还十五年前扣留的忽必烈使臣郝经,向忽必烈输以岁币,缓蒙军南下之期。以金钱买数年平安,给南宋赢得准备战争的时间。
最后,汪立信还给贾似道准备了下策。在信中,汪立信毫不给贾似道留面子的说道:“要是上中策都行不通,就没办法了,那就去投降吧。”
由于汪立信多年来对于贾似道的所作所为甚为不满,上中之策先不论可行与否,但尚算中肯,但下策完全是出于气愤而说出的气话。两年前的贾似道,在读完这《守御三策》之后,当即拍案而起,骂声不绝,将汪立信罢官为民。
而今,时过境迁。南宋因无人可用,汪立信又被起用前往江南募兵抗敌。
于此江河日下之际相遇,汪立信和贾似道二人不胜唏嘘。此时的贾似道倒是放下了昔日的傲慢,仿佛一个多年的老友向汪立信致歉道:“昔日不用公言,以致局势沦落于此,是我之过。”
然而,此时的汪立信却不打算接受贾似道的道歉,仍旧记着贾似道当年骂他的事儿,愤愤的说道:“平章,平章,昔日你口中的瞎贼,今日还能再说一句话吗?”
贾似道倒也不生气,低声言道:“说吧。”
汪立信说道:“国势如此,为朝廷,为宋室,为整个江南,平章当好自为之!”
贾似道默然,而后又近乎关心的问道:“眼下国势动荡,公将往何处去?”
蒙军南下在即,天下之大,汪立信又该前往何处而去?而何处又是他安身立命之所?何处又是赵宋王朝安身立命之所?
一阵沉默之后,汪立信愤然说道:“今江南已无一寸干净之地,某身为宋臣,自当寻一片赵家地上死!”
贾似道听完,不再说话。他知道,汪立信已经对眼前的局势绝望了。
而后,在贾似道的目送之下,汪立信带着苍老的身影,往建康(今南京)而去。
汪立信离去半个月后,贾似道率领十五万大军,在安徽芜湖丁家洲江面,和蒙军展开了一场水上决战。
但战争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失望了。贾似道指挥的十五万宋军被蒙军一战击溃,贾似道本人逃往扬州。

贾似道兵败丁家洲之后,身处建康的汪立信,看着蔽江而下的南宋溃军,眼睛湿润了。
虽然在汪立信的眼前,建康城还是一片春江水暖的景色,只是这早春的江南,在汪立信的眼中却再无江南妩媚多情的韵味。
如今的建康城,还是大宋的土地,只是,以蒙古军一日千里的行军速度,建康作为大宋的土地,已不知道还能存在多久?
少许时间过后,身处长江南岸的汪立信不想再看下去了,他也不想再想下去了。帝国的将来,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此刻他只想大醉一场!
回府之后,汪立信在府内大会宾客。
前来赴宴之人,有他昔日的同僚,有他的亲朋好友,有多年来很随他的门客,还有他这短短几日在建康城募集的忠勇之士。宴会之上,汪立信对于国事只字不提,只是和众人一起回顾着往日的故事。多年来,他一心操劳国事,而在这一刻,他想重温一下往日忽略掉的亲情和友情。

酒入愁肠,天已入夜,月色温柔,众人在觥筹交错里推杯换盏;这一晚,汪立信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久违的亲情和友情在这一夜得到了重温。但是越这样,整个宴会的气氛越显伤感,因为所有的人都在即将亡国的悲痛里,强颜欢笑。
夜已渐深,宾客散尽,待家人都已睡下之后,空旷的庭院之中,只剩下汪立信一人。
皎洁的月光落在了汪立信的脸上,而他的眼中,被月光映射出了晶莹的亮色。那是即将亡国的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
强忍住泪水的汪立信在庭中来回踱步,慢慢的,他开始唱起了岳飞那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慷慨的悲歌在庭院中不断的响起,只是老者的歌声渐渐变成了呜咽。这个已经七十五岁的老汉,最后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决堤的泪水,在偌大的庭院之中,嚎啕大哭了起来!

一百五十年了,收拾旧山河的重任,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现在,连仅存的半壁江山都难以保全,汪立信已经由绝望变成了崩溃。
听闻哭声,和衣而起的家人,看着庭院之中汪立信如此痛苦的模样,也忍不住在一旁掩面哭泣,但却无一人上前规劝。她们知道,自己的老爷,正在痛苦中寻求发泄。
良久,哭声停止,汪立信独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书房,换上了昔日的朝服。以自缢殉国为生命的终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七十五岁的汪立信自缢殉国三天之后,蒙古军进驻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