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和后面的几个月,日军顺利的超乎想象,好像进去无人之境,根本就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因为此时的美国把注意力全部用在了欧洲,另一方面,美国认为资源困境的日本不敢对美国动武。
美国显然完全低估了日军孤注一掷的疯狂。
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上的其它岛屿。日军白白接受了原来西方的石油库存和基地设施。
消息传到日本国内,上下一片欢腾,一些作家、知识分子也沉醉其中。有些理智、有良心的作家并没有被这种虚无缥缈的短暂快感所感染,比如当时著名作家谷润崎一郎当当时的日本普通人民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进行描写,这些都是不被允许发表。
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从不可能中反应过来,开始组织大规模部队、航空、军舰、潜艇,并且加大工业生产力量,这是日本望尘莫及的,无论前线消耗多么大,美国本土的供应似乎源源不断。并且美国的技术、指挥水平、规模比日本更胜一筹。
当美国开始反击时,日本似乎没有招架之力,实际上日本对西方大国根本就没有优势,与苏联的诺门坎战役,敗的颜面尽失。是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冲昏了头脑,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和英美、苏联等大国平起平坐,甚至更优秀,甚至挑战他们制定的规则。

来自网络
1942年4月,美国开始反击,进行第一次大轰炸。日军四艘航母被击沉,信心备受打击。美国潜艇毫无差别袭击日本一切船只,之初1000万吨的船到最后只剩下50万吨,原本渴望已久的资源依然不属于日本。当时身为子爵的牧野伸显一天两顿面包都无法满足。更不要说普通人民了。
B—29战略轰炸机第一次用在了实战战场上,1945年开始大规模轰炸东京、大阪等大城市,12万人被炸死、烧死。
1944年,美军进攻东条英机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塞班岛,陷落后,东条英机被迫下台。
曾经是朝鲜总督的小矶国昭上台,力主保住通往东京的一系列岛链。接下来的菲律宾莱特湾海战,日本失去大部分航母、飞机、熟练飞行员。失败的日军开始了屠杀当地反抗的人民(让战后的菲律宾对日本恨之入骨),躲进森林的日军继续抵抗,直到投降为止。
实际上,当时日本军方已经感到失败的趋势,就开始策划利用日本本土和“效忠天皇”的服从精神与美国决战。组织平民使用原始武器训练。失败可以失败,但是绝不能不能承认失败,起码让对方坐到谈判桌上来,意味着自己不会输,这又是东亚人传统文化语境里面的意识,不得最后,绝不屈服,哪怕身先士卒,也要保住脸面。
在他们的意识里,脸面比什么都重要。

来自网络
越是逼近日本本土,日军抵抗的越是不可屈服,宁愿战死也不投降。
距离东京只有650英里的小小硫磺岛让双方死伤5万人。1945年4月,接下来就是残酷无情的冲绳之战,美军伤亡4.9万,日军更是死亡10.7万人。四分之一的平民成为无辜炮灰。
日本摆明了让美国看看,如果继续攻占日本本土,那么美国的伤亡可能无法估量。日军天真的认为,只要本土全部团结一致在天皇的精神下,美国就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更像是一厢情愿和精神胜利法。
意大利投降,德国处于守势,小矶国昭被迫辞职。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人愿意出面组建内阁,谁愿意接受一个耻辱失败的烂摊子。天皇想到了枢密院院长、前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已经78岁的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想推脱总理之名,但是天皇就认定他了,只能硬着头皮走马上任,发挥生命中最后一次光亮。
看不到的希望的日军开始幻想同归于尽的方式重创美军,“神风”(神风曾经把进攻日本的蒙古大军吹散拯救了日本,当1854年佩里逼迫德川幕府通商,当时日本幻想着有一股神风,后面两次神风都没有一点意义)特攻队应运而生。在被灌输为了“天皇、国家、民族、家庭”而行驶光荣使命时,他们毫不犹豫,愿意赴死。

来自网络
希望越来越渺茫时,近卫文磨想到了苏联,一定要做最后一次努力,率领一个政府使团到苏联,让苏联当中间调停人。
但是此时的苏联没有办法接待日本政府的使团,因为1945年2月份,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达成协议,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对日开战。苏联驻日本大使雅可夫•马利克一直在协调,最终也没有成行。
1945年7月26日,丘吉尔、斯大林、杜鲁门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撤回本土?解除武装、实施言论、宗教、思想自由。对于疯狂的日军,不可能接受。
美国核试验成功,很快就找到了实战的场地,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B—29战略轰炸机载着在万米高空上投在广岛。9日又投了一颗,长崎。同时,苏联向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陷入孤立无援的日本,1945年8月15日发布由裕仁天皇宣告的《终战诏书》,整篇投降诏书里面没有对战争一点的忏悔、反思,而是对牺牲的日本军民大加赞美。为了保全日本、日本民族,还高傲自大、大言不惭的说“保人类文明”,庆幸的是保留了天皇这国体、核心,依然幻想着开万世太平。
对于失去理智的狂热军方,他们不接受投降,《终战诏书》播放前一天,陆军参谋部和一部分军官想要阻止第二天播放,占领广播,寻找已经录好的音像,杀死一名将领,陆军大臣阿南唯几在绝望中切腹自杀。